台大地理系副教授
後太陽花運動的台灣,仍是中央政府無能與藍綠政黨惡鬥,不知如何化解內部歧見,來共同面對短期難以調整之以中國市場為主的全球化開放過程。然而台灣社會並非反對兩岸交流與全球化,而是認為目前兩黨均沒有提出一個具有說服力風險管道的兩岸與全球化戰略。
從這一個角度,前幾天有一則新聞就很值得關注。九月一日澎金馬離島三縣長召開離島區域合作平台聯席首長會議,提出一個 「陸委會三位副主委(或至少是陸委會委員成員之一)中應有離島代表」構想,頗具有由「離島代表地方政府,昂首帶領台灣脫困」的發展戰略思維。筆者身為離島平台顧問,分享補充這背後三種空間尺度對應「漸進式」、「共享式」與「機動式」之兩岸與全球化空間意涵。
首先是全球尺度。台灣忝為小島,本身就是要與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經濟接軌。然而全球化確實是兩面刃,世界各國大多以空間戰略觀點,選擇一個相對容易控管的區域進行實驗(例如台灣早期的小三通,或者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然後再逐步推開到全國國土。對比台灣,過去幾年大規模全球化的方案都遇到重大阻力,服貿貨貿就是一例,歡迎地方政府都可以申請的自由經濟開放區也將會是另外一例。
然而,離島因為島嶼空間特性,人物出入管制容易,土地人口規模相對簡單,正好可以當成台灣全球化政策的先行先試空間試點,然後針對執行缺失進一步修正後再逐漸鋪開到其他國土。換言之,若讓離島積極參與兩岸談判,等於制度性地思索離島如何幫中央,推展一個「漸進式」全球化佈局,用以解決台灣目前僵局。
其次是台灣尺度。台灣過去幾年太過急速開放的中國與全球化政策,缺乏穩健配套措施,造成全球化的好處僅集中少數地區(以及少數人手上)。區域發展差距擴大,以及社會發展不均惡化,正是這一波全球化的惡果,也是太陽花運動之所以發生的社會基礎。
以這幾年蓬勃的兩岸航線,造成大陸對飛台灣本島航線大賣,得利就是台北與桃園等縣市;對比至今仍不安全與不穩定的台灣本島離島航線,極為諷刺。例如2014年七月澎湖空難;又如2012年總統選舉當天,離島民眾滯留機場無法返鄉投票而被迫剝奪公民權等。然而交通做為特許行業,本來就該由政府介入平衡區域發展。以公車系統為例,就是由台北市政府打包熱門路線伴隨冷門路線搭配分配,避免形成熱鬧地區公車越來越多,偏僻地區則公車輛次少且脫班嚴重。但是當今因為離島議題被當成與國內議題,離島航線被迫與兩岸航線事務脫鉤,造成無法比照公車方式連動談判。
離島縣長們要求主動積極參與兩岸等全球化談判,背後更深刻意涵是主張台灣不該再再放任資本與企業(特別是特許行業),反而應該是全球化開放過程中誰受益誰受害整體打包配套思考。離島(與其他緩慢發展地區)若可以制度性主動參與兩岸談判,必可以注入一些新的「共享式」全球化思維,避免台灣在全球化過程中再度區域與社會發展差距拉大。
最後是離島尺度。澎金馬地緣政治上就處於台海中線,最為與中國沿海省市生活接軌,海漂垃圾與空氣汙染等已經長期困擾當地,等於是兩岸交流長期好處尚未得知,但短期惡果卻現實解決不了。位處台北京畿的中央官員無法設身處地的情況下,僅用開會通知與公文往返方式,很難真正協助離島解決這種因為地緣政治而產生之生活細節困擾。身處空間鄰近第一線的縣市長若可以被授權參與中央談判決策,該地日常紛擾一定能夠「機動地」快速解決,也可以成為推展兩岸交流益處的重要宣導。
總而言之,面對目前短期仍然還是以中國為主全球化歷程之歷史結構,台灣亟需要一個空間戰略來化解國內分岐。離島可以作為一個先行先試政策實驗區,也需要代表台灣相對緩慢發展地區發生參與全球化談判,更應該被授權就生活議題與其對岸展開實質問題解決方案,就是一種包括漸進式、共享式與機動式的兩岸與全球化思維。綜觀上述三種尺度與對應思維,澎金馬離島理當也必當,成為台灣當前若有心思考推動戰略性全球化布局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