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重建迢遙,最缺政府關心

友善列印版本

午夜夢迴,我遙想著八月一日凌晨高雄街頭的情況。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氣味,警消穿梭在馬路上警戒,居民都感受到一股沈悶卻說不出的不安。然後,一陣天崩地烈的爆炸襲擊而來,房屋震動、玻璃碎裂,一瞬間叫喊聲、警報器四起,沒有人知道該怎麻辦,眼前盡是滿目瘡痍。那一刻,只想到家人,拖著他們直奔空曠處,公園滿是不知所措的人們,茫然無助。

我並沒有親身遭遇,我的假想也不過當時受災人們所遭受的千萬分之一,但我已經感受到人們在鉅變中的渺小與無奈,生命的脆弱與不安就是這樣存著。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重大天災、人禍發生後,國家必須擔負起救災、重建的責任,扮演穩定人心、恢復舊貌的角色,讓人們回歸正常、穩定的生活。特別是重建。

重建不是只有設施的重建,光是將馬路復原、建物復舊是不夠的,重建還涉及到民眾生活的重建、家園社群的重建、產業聚落的重建,還有文化面向的重建,更進一步的,要將災變內化為人們生命中的記憶,建構出面對未來的勇氣。九二一地震重建如此、八八水災重建如此,九一一恐怖攻擊亦如此。

在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中,政府對受災居民給予了健保、勞保、農保保費上的豁免,例如災區內居民就醫「其應自付之保險費、醫療費用部分負擔及住院一般膳食費用,由政府支應」,就是為了讓傷者盡快回復健康,沒有後顧之憂。

對於居民生活居所的修繕、補強與重建,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也都給予比當時法規更簡便、優惠的條件,以利當地更快速的恢復舊有生活條件。處理受災居民面臨的生活困頓,就業服務、臨時工作津貼,以及優先雇用災民的獎勵都是政府可以採行的措施。為了協助居民生活重建,福利服務、心理輔導、組織訓練、諮詢轉介,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同時,高雄氣爆也造成三多商圈失去了往日風貌、凱旋路「租車街」、一心路的商家無法營業,高雄市政府局粗估至少一千五百家商店因道路塌陷,幾個月內將無法營業,損失難以估計,這也是重建過程中無法忽略的重要環節。處理災區商業、產業上的重建,政府若能提供些許租稅上的豁免、行程程序面的簡化,都是加速重建的重要因素。

重建是一條漫長的路,事物繁雜,千頭萬緒,難以一步到位。但是,「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核心」的價值與目標無庸置疑。

然而,行政院的三不政策讓人心寒,「不設專法、不編特別預算、不成立專責重建機構」,心寒的不是形式上給予災區居民重建的協助,心寒的是中央政府面對國家重大災難所抱持的偏頗心態。

政黨透過總統選舉,取得了組成國家機器的權利,得以決定國家政策走向,但同時它也擔負起了全體人民生活優劣的責任,雖說,其夾帶著689萬選票的民意,但是,他必須擔負的卻是2300萬人民的期待。

氣爆事件發生以來,我們看到為政者將全體台灣人民化約為藍與綠。為了維繫其統治的最後正當依據,捨2300萬人民的期待,而去尋求689萬票的慰藉,更有甚者,執政者更進一步依據地方首長的黨籍,將某區域的選民全部化約為藍或綠,於是乎,整個高雄成為對抗下的犧牲者,在執政者眼中,高雄居民若選擇對手擔任市長,就形同「蠻荒之地、化外之民」。於是乎重建就只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掌握中央政府的政黨只需撇清責任歸屬、切割重建權責。

猶記學生時代背誦的尚書:「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又孟子云:「制民以產,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此些儒家經典,理應是深受中華文明薰陶的國民黨政權所熟知。

這幾天高雄氣爆事件的究責過程,宛如回到總統大選期間,負面攻擊不斷,避責諉過,而且不分藍綠、不分中央/地方,還有誰記得高雄氣爆的受災居民。

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不但造成民眾的直接死難,也為救難人員和周邊民眾帶來嚴重健康問題,研究報告指出,因紐約世貿中心倒塌吸入大量粉塵等有害物質而罹患癌症的人數高達1140人,而且人數可能持續攀升。

有人關心高雄居民的健康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