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國際文宣大作戰 - 一場沒有武器的戰爭 -

友善列印版本

釣魚台紛爭並沒有隨著九一八過後而結束,雖然示威抗議狂潮暫時平歇,戰場卻從中國境內延伸到了海外,打的不是實質的戰爭,而是一場大規模的文宣輿論戰。

9月26日聯合國大會演講上,中國用「竊取」一詞指控日本偷走釣魚台。被人說成小偷,當然讓許多日本民眾非常反感。不同於以往行禮如儀的官方口頭宣示,聯合國演講結束後,9月28日,中國買下全版廣告刊登在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大報,積極強調釣魚島是中國領土。

同時,著名的紐約時報專欄評論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更引用台灣學者邵漢儀(政大國際法中心研究員)的文章論點,表達他對中國歷史主張的同情。由於紀思道(妻子為著名華裔記者伍潔芳)得過兩次普立茲獎,言論影響力舉足輕重,日本紐約總領事館川村泰久首席領事馬上投書反駁,隨後紀思道再刊登了日本學者西恭之「中國的釣魚島訴求自相矛盾」專文,以示公允。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儘管批判反日示威對日本企業的損害,但對於釣魚台的歸屬傾向認為是戰後沖繩返還後所遺留的曖昧問題,由於中日雙方歷史認識差異過大,提案設立海洋保護區。

瑞士報紙新蘇黎世報,則刊登德國國際法學者的見解,認為釣魚台在法理上確實屬於日本。

法國費加洛報刊載任教於香港浸信會大學高敬文教授(法國著名中國通)的投書,直言中國既然曾經忘記就繼續忘記釣魚台吧,呼籲EU各國必須給中國壓力不要輕易動武。

根據朝日新聞的分析,日本外交官僚最初的策略是不隨中國步調起舞,不刻意刊登廣告宣傳,而是採取傳統外交管道,聚焦有輿論影響力的人,由各國大使館職員向歐美各大報社的亞洲版總編、專欄作家以及駐中國特派員親自說明,必要時也請美國國會和智庫的知日派出馬解說,認為如此作法才是有效的文宣戰略。

但中國2009年底通過的解放軍工作條例,高舉孫子兵法不戰而勝的戰術,確認了國防政策「三戰」準則: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這次轉向海外媒體刊登廣告,甚至連一些與中日關係都不深的東歐小國,都可以看到同樣的全版廣告。這明顯是在打一場輿論戰,日本若一昧強調法律論點,在國際社會反而很難有說服力。

連向來被認為親中的朝日新聞都如此分析了,其他報紙更是義憤填膺地在社論與專欄呼籲政府必須編列預算強化國是宣傳,以防衛國家安危。

與日本傳統外交官僚的「菁英」思維相反,中共解放軍輿論戰的主要目的在尋求國內外「大眾」的支持,牽制違反中國國益的國際政策產生;心理戰則進而打擊敵方文人百姓士氣,弱化敵軍實質戰鬥能力;最後是法律戰,為反制中國執行軍事行動所帶來的阻力,必須靈活運用國內法與國際法以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如果在第一戰場輿論落下風,光解釋就疲於奔命了,何況是繁複的領土問題政策說明呢?釣魚台作為美國重返亞太後東亞權力重組的試金石,如果最後被逼到得接受設立海洋保護區等法律提案,等於再一次的戰敗。

日本政府也意識到了這點,一個多月的文宣交戰下來,從一開始被動反擊改為主動出擊,如紐約總領事館川村泰久首席領事上當地的電視節目說明,一反日本外交官內斂作風;玄葉光一郎外相宣布10月16-20日將開始訪問英法德三國,針對釣魚台問題尋求更密切的共識。

同時,日本也編列超過6億日幣的預算來執行領土問題的文宣說明,包含小冊子、廣告、海報、影片以及強化SNS與網站多國語言界面,期望凝聚社會大眾的向心力。

與國內媒體報導認知不同,認為釣魚台紛爭僅為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等少數日本右翼人士的問題。但其實,除了對購島宣布時機有批評外,日本不分左右對於釣魚台主權共識極高,連日共也明確如此主張。

不僅朝日產經讀賣日經等主流大報如此,集團旗下的雜誌周刊標題更是呈現同仇敵愾的氛圍,網路世代的反中現象益發蓬勃。日本國民或許也意識到了釣魚台問題無法如以前那樣擱置爭議,面對這一場看不見武器聞不到煙硝味的新型戰爭,必須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本文轉載自新新聞週刊)

關鍵字: 中國日本釣魚台輿論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