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外國(行)學者對「太陽花運動」的迷思

友善列印版本
原文:Debunking the Myths About Taiwan’s Sunflower Movement
 
 
搞不清楚狀況,就回頭祭出陰謀論。社運與學運人士佔領立法院,到執筆的今天已經第18日。台灣政府和許多外國評論家在分析,(更重要地是)處理這個事件時,只有這一招。
 
按照台灣政府的說法,從3月18日晚間攻占立法院行動(註1)揭開序幕的太陽花運動,突如其來,莫名所以。在2013年6月與中國簽訂充滿爭議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CSSTA)引起立法院接連數月的鬧劇,偶爾還短兵相接之後,(他們認為)擔任民進黨工具的學生翻過圍牆,躲過警察,闖入立法院議場。把整個立法院內外化作一片標語、旗幟與海報之海的學生領袖與學者們,都不過是在延續民進黨唯一的手段:阻礙服貿協定。因為民進黨在立法院打不過掌握絕對多數席次的國民黨,所以就違反民主手段,用「暴民」阻撓政府施政。
 
在許多人看來,太陽花運動實在太自發而又太有組織,不像是沒有一個組織在操弄,某個國民黨立委(江惠貞)就形容他們簡直就是「基地組織(al-Qaeda)」。持此看法者,從政府官員、媒體到外國觀察家,都一口咬定「民進黨幕後操縱整個運動」。畢竟只有最大在野黨,才有人有錢做得出佔領立法院和行政院這種事情。
 
所以,故事就這樣傳開了。
 
330凱道一晚,黃國昌(左)、蔡培慧(中)、林飛帆(右)像群眾喊話打氣。(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但這套說法有個大問題,就是: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事實上,就算明天就把整個民進黨人通通抓去關起來,對太陽花學運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搞不清楚這一點,就無法理解這場運動的韌度和深度。
 
台灣政府官員和本地媒體理應瞭解狀況,但出於自利或意識型態等理由,也有可能就是懶得判讀各種跡象,他們索性閉上眼睛假裝沒看見。至於外國媒體和學者之所以搞不清楚狀況,則要歸因於他們既不關注台灣的發展,也受到不明就裡的記者編輯所誤導。台灣過去兩年來公民社會蓬勃發展,但是這些人根本沒興趣,也不關心,這個壞現象眾所皆知。
 
我們曾報導過那段期間風起雲湧的連串社運行動,也意識到台灣免不了會發生318行動與接踵而來的危機。在太多議題上,政府簡直是棄民主程序於不顧,有時還無視法律規定;對政府的壓力及不滿因此與日俱增,下一步會出現占領行動,實屬必然。在我們這些學者與記者之間,就有人曾針對這一觸即發的危機對外示警,外籍編輯卻指稱台灣島上的國內事務不過是「芝麻綠豆小事」。整體而言,美國媒體與學界對台灣情況特別冷漠、僅有少數例外,我將藉另一短文探討箇中緣由。相較於美國,歐洲國家對此則多少較為好奇,這或許可歸因於後者在歐陸舊世界就比較強的傳統反抗精神,也可能反映了歐洲國家的認知-台灣九零年代末期民主化,但台灣史尚未隨之寫下最後篇章。
 
怪不得美國對台事務專家衡量太陽花危機時,竟對有關議題毫無頭緒,僅能仰賴官方資訊、以陰謀論為本。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事務學院(SAIS)教授、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卜道維(David Brown)的評論,就是最顯著的例子。卜道維回應民進黨立委蕭美琴的公開信時,對這場運動幾乎毫無正面評價。他在3月28日接受美國華府外交刊物《尼爾森報告》(Nelson Report)訪問時更表示:「在(3月18日)當晚,學生就如此迅速地佔領立法院回應服貿議題,這很值得注意。國民黨指控民進黨煽動這次行動,不少人也相信國民黨說法;媒體雖未指名,但有報導指出民進黨政治人物當晚稍後就抵達現場,民進黨也於次日對行動表達支持,並鼓勵全體黨員支持學生的違法占領行動。」
 
卜道維接著評論:「是說,杯葛服貿審議不再由民進黨立院黨團繼續主導,而是交由學生發揮,這不恰是對民進黨有利嗎?(⋯⋯)只要是牽涉自身關鍵利益、或有利選舉動員目標,民進黨都會無所不用其極扯國會大黨的後腿、藉政治議題自肥。」
 
卜道維的評論在正反激起兩方天壤地別的回應(註3),實屬意料中事。挺政府的媒體大肆報導他的說法,以此為美國在臺協會及美國政府反對學生運動的證據。反之,對學運支持者來說,上述說辭要不就證明卜道維是拿國民黨好處的掮客,再不然就意謂著國民黨包藏著反民進黨的密謀。事實上,雙方都錯了。卜道維僅是一介理事,說法不代表美國在臺協會,他也不是領馬英九政府薪水的職業打手。他只是還沒充分了解議題脈絡,就將自己捲進其中。卜道維賴以獲取資訊的媒體經常連立法院和行政院都分不清,既然如此,又怎能怪他做出這樣的評論?不過,我的消息來源指稱卜道維也有足足七年沒踏進台灣一步了。遺憾的是,衡諸被稱為台灣事務專家的學者群,這樣的「缺席」,可說是他們的常態。
 
這樣說來,美國政府並未懷抱抹黑太陽花運動的邪惡陰謀。不過,台灣於2012年舉辦總統大選,蔡英文於2011年挾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之姿訪美,美國國安會卻將相當露骨的評論洩漏給金融時報(註4);針對該次大選,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包道格(Douglas Paal)也對藍營媒體發表了很不得體的評論(註5)。由此觀之,沒抹黑太陽花也不代表美國不具成見或不偏頗。事實上,我們可以說,華盛頓當局對民進黨抱持潛在偏見,也經常依此強化他們對當前占領立院等複雜議題的既定觀感。遺憾的是,這種偏頗的認知多半將民進黨、太陽花運動與其支持者相提並論,也因此不利於後者。
 
繼卜道維之後,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容安瀾(Alan Romberg)過沒幾天也帶著個人看法加入戰局。他的說法刊於4月1日的《尼爾森報告》。相形之下,容安瀾對太陽花運動接受度稍高,但他仍對相關行動不能苟同。
 
容安瀾寫道:「外界不該只是將學生們的疑慮拒於門外、應該嚴肅待之。學生們的強烈感受驅使他們採取清楚立場,這確實值得稱揚,也象徵了台灣的民主力量。」但他緊接著提出評論:「不過,儘管身為美國人的我相當尊重言論自由,我仍不贊成癱瘓政府的活動-無論是在立法院或行政院都一樣。有消息指出,學生是被慫恿才採取這樣的做法,我對此表示遺憾。」
 
很明顯的,容安瀾與卜道維一樣,也是針對自己一知半解的議題做出評論。他在評論時,對占領行動的背景欠缺著墨;但也只有了解行動前兩年局勢的人,才能明白導致行動的相關脈絡。那兩年間,為了因應問題叢生的服貿協議,以及其他諸如迫遷、義務役士兵在軍中受虐等議題,公民社會、學界、民間團體與律師用盡了各種和平與民主手段,換來的卻是政府的不屑一顧、荒腔走板的公聽會、警用盾牌相向、法院傳喚與罰款。
 
只有台灣的獨立中文媒體,才會始終如一地關注本地日益沸騰的社會力量。這些社會力量若不向政府舉白旗,接下來就唯有強化行動一途。老話一句:容安瀾若不關注前述媒體、或親赴台灣觀察這些衝突與失望的情緒,自然無從知悉相關局勢。這樣的發展趨勢早就有跡可循:一名41歲的卡車司機在元月25日,駕駛重達35噸的卡車衝撞總統府。相關拙作刊於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China Policy Institute)部落格(註6)-我以此總結:「(總統府)能築牆強化維安;但一般台灣民眾對政府治國能力已失去信心,若要弭平執政者與群眾間日益擴大的鴻溝,這些高牆顯然無益。」這起事件,早在立法院占領行動兩個月前就發生了。
 
行政與立法機關的運作失效;而社會大眾委託公務員經管民主治理機制,機制運作成效卻又令人大失所望。有負眾望的,正包括了遭指為學生占領行動主謀、實際上近年來卻對公民社會努力不聞不問的民進黨。服貿協議處理不當、具有政治意識的台灣青年憂慮服貿協議,燎原星火自此而起。在未曾留意台灣局勢的局外人眼裡,占領行動儼然是無中生有的瘋狂暴走,由無所事事、只想擾亂政府運作的學生主演。事實上,我在2013年11月對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的「臨別贈言」就已指出:包括專研台灣的研究員、未能為相關專家拼湊議題全貌的媒體在內,各界屢屢全然漠視相關抗議與訴求(註7);因此,他們的行動可說是醞釀已久的一記警鐘。
 
現在,外界終於聽見他們的訴求了。但國際社會是否完全理解相關訴求與其緣由,更是茲事體大。膚淺的陰謀論、便宜行事地「反芻」政府宣傳內容,這些做法不但行不通,而且絕對無法解決問題。該是台灣專家與國際媒體好好用功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