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想想】以色列人鼓勵失敗

友善列印版本
在採訪以色列新創企業過程中,我總喜歡問同樣一個問題:「你們究竟怎麼看待『失敗』?」
 
聽到我的問題,從事線上翻譯的新創公司Ginger主管Efrat一副「這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表情回答我:「沒什麼大不了的,失敗就失敗,重新再出發就行了」。她說,在以色列,很多頂尖的企業家,曾把公司搞爛過3、4次才成功的。
 
同樣的問題,特拉維夫大學育成中心(Star-TAU)國際部主任Amos形容得更誇張:「我們鼓勵失敗」。
 
目前執行韓國和以色列實習企業家合作計畫的Amos告訴我,他們去年下半年負責一批韓國青年創業家的培訓。課程一開始,課程老師就灌輸韓國學生一個觀念:「失敗一點都不要緊,你們有機會和本錢失敗」。最重要地,想敢勇於嘗試「我可以做得不一樣」(I can do it different)的態度。
 
在東亞文化,人們害怕失敗,認為這是種恥辱。尤其在中國文化社會裡,長輩常教育下一代,唯有認真唸書、找份安穩工作,和同事和老闆搞好關係,慢慢積累財富,就足以安穩過一生。
 
若有人不幸創業失敗,周遭各種耳語或揶揄常不脛而走。這些譏諷,說者無心,卻可能會讓一個人好不容易站上打擊區,只因吞下一次三振,就被剔除在25人名單外,讓他(她)再也站不起來。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沒歷經失敗,更令人擔憂
 
但在以色列,失敗是可被允許的。以色列人還認為,沒遭受失敗打擊、一次創業就成功的人,反倒更令人擔憂。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謝茲曼(Daniel Shechtman)認為,「失敗過,才會變成一個有經驗的創業者。比起從沒犯過錯的創業者,我認為犯過錯的人更值得信任。失敗並不可恥,不會讓你、你的家人、甚至你的國家蒙羞。千萬別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冒險」。
 
甫結束韓以青年企業家培訓的韓國青年林永勳說,在6個月的海外實習過程中,以色列企業家用實際的執行教導他,「重點不在失敗,而是如何從一次次的失敗經驗中,獲得到什麼重要教訓?」
 
他說,若在韓國,一畢業就創業,失敗機率很高。一旦失敗,親友和社會的壓力往往會排山倒海而來,令人窒息。但以色列卻大不同。
 
為了讓更多人「學習失敗」,以色列政府還把「 失敗經驗機制化」。林永勳說,以色列政府會把失敗的新創公司案例,進行歸納和建檔。讓後進者在申請創業的補助經費時,藉以檢視和修正自身的營運企劃書,減少失敗的可能性。
 
在「鼓勵、不畏失敗」的整體社會氛圍下,以色列年輕人像是勁量電池的兔寶寶,渾身幹勁。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敢於做夢的創業精神
 
在特拉維夫期間,我曾認識一個33歲的稅務律師Nadav。認識不到一個小時,他就劈頭問我,「台灣有什麼可以出口到以色列,或以色列有什麼可以出口到台灣的產品?」賺錢的鬼點子,整天在他腦袋轉呀轉。
 
Nadav說,很多以色列年輕人都想要創業。他們無不以WAZE為標竿(去年一個被Google以11億美金蒐購的以色列地圖APP公司),在4、5年內養出一個有前(錢)景的公司,趁價格好時,出手賣掉,一夕搖身億萬富翁。
 
去年6月,以色列促進對研發公司投資委員會的報告顯示,以色列創業公司在上市或融資過程中,95%被外國公司收購。
 
這也正是以色列的科技創業公司最著名的「快速退出」(fast exit)風格。一旦出現好的收購交易,就變現退場。
 
從1998年美國在線(AoL)以4億美元價格收購ICQ,到2011年Facebook以6000萬美元收購移動應用平台Snaptu,到去年的Waze,這些引發業界關注的併購,其對象無一不是來自以色列的新創公司。
 
最謹慎的作法,就是放膽一試
 
但創業者絕非一蹴可及。以色列人深信,即便會歷經無數的失敗和挫折,無畏的創造卻是必走之路。
 
以色列總統佩雷斯認為:「最謹慎的方式,就是放膽一試」,唯有如此,才能觸碰到許多陌生未知的領域,開發全新領域的商機。
 
一位70多歲的以色列生技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就在一場座談會大談他的計畫。他說,這把年紀了,仍有一個「夢想」:在沙漠中,種出滿地遍野的石榴;其次,加工石榴果實,轉化為化妝品。因為,這樣才能「賺大錢」。
 
若問以色列人,創新和創業有可能失敗嗎?絕對有可能。但因此停滯不前?絕對不會。唯有勇於冒險、不畏失敗、實踐夢想,才是以色列得以茁壯、成長,並後植出和歐美強國「大小聲」的本錢。
 
 
 
關鍵字: 韓國創業以色列失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