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服貿拼經濟?笨蛋,問題在政治!

友善列印版本
「拼經濟」一直以來都是臺灣政府慣用的施政口號。簡單而響亮,已被視為理所當然。值此政府強力護航服貿協議、規避國會實質審查之際,「拼經濟」又再度被拿出來當作合理化的政治修辭。我們正好趁機反省:在這幅「拼經濟」大旗之下,我們是否遺忘了些什麼?又犧牲了些什麼?
 
許多人喜歡說「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鼓吹以一種「去政治化」的觀點來討論經濟議題。比如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就曾撰文表示:「拼政治」與「拼經濟」有著根本不同的邏輯,臺灣應該優先致力於「拼經濟」,才能讓未來世代的人民擁有比現在更寬廣的政治選擇能力。然而,這裡所謂「更寬廣的政治選擇能力」,真的會因為「拼經濟」進而得到膨脹嗎?還是有可能隨著「拼經濟」反而被迫萎縮呢?這種試圖把政治與經濟脫勾的「拼經濟至上論」,似乎已成臺灣社會的主流論調,貌似有理,但其實有其盲點。因為它完全忽略了「拼經濟」不只涉及表面上的「利益」問題,還涉及相對深層卻真實存在的「認同」(包括國家認同以及其他價值認同)問題。
 
臺灣所處的國際結構與社會脈絡相對複雜,儘管沒有人會反對「拼經濟」的重要性,但我們也應該同時體認到:「拼經濟」並不是臺灣社會的唯一價值,經濟也從來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問題,經濟更不只存在單一某種拼法。不同版本的經濟發展藍圖,不僅反映出不同的利害得失模式,更隱含著不同的價值認同排序。這不只牽涉到統獨認同爭議,還牽涉到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要不要兼顧勞工權益、產業弱勢、環境生態,甚至於人權和民主的價值?所以「拼經濟」並不只是利益的競爭、成長、以及分配那麼簡單,還可能為我們所珍視的某些「社會價值」或「政治認同」帶來更為深層、甚至意料之外的影響。這些都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拼經濟」之前,應該先跟公民社會溝通清楚的基本政治課題。
 
服貿協議之所以引起偌大爭議,絕不是因為有誰要跟經濟利益過不去,而是因為它牽扯到許許多多價值認同上的分歧。這不僅涉及我們對於兩岸經濟甚至政治進一步整合的接受程度為何,也涉及我們對於經濟發展可能衝擊各層面人權問題的容忍程度為何。我們是否在乎眾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勞力密集、非知識密集服務業及其勞工的生計可能因服貿協議而遭遇困難?我們是否在乎醫療社福體系因中資的開放而面臨衝擊?我們是否在乎國家安全因通訊、交通相關產業的開放而受到威脅?我們是否在乎言論自由和民主品質因印刷、文化相關產業的開放而面臨崩壞?這些問題,關乎我們想要追求怎樣的生活方式,關乎我們想要生活在怎樣的國度,全都是「拼經濟」附帶而來的價值認同問題。這些問題,從來就不是政治菁英或經濟專家能為我們提供答案的,而是需要社會成員經由適當的溝通程序來找出共識。
 
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提醒我們:唯有把一切問題視為「法律」問題,並在立法過程中(包括從公共領域到國會)賦予每位公民平等參與溝通的權利與能力,才能使弱勢群體獲得平等的認可,使價值認同的分歧獲得解決,並讓法律本身取得正當性。可惜的是,我們的政府卻把服貿協議視為「行政命令」,既沒誠意與公民社會溝通,也不願交付國會實質審查,如今更在連形式審查都付之闕如的情況下就直接宣布「視為已審查」。政府或許一心想聚焦於經濟利益,選擇對早可預見的價值認同爭議避而不談,更遑論提早為這些爭議創造更多相互對話、尋求共識的機會。這無疑是政府的失職,但某種程度上不也是那試圖把政治與經濟脫勾的「拼經濟至上論」所致?
 
哈伯瑪斯(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沒有人會反對政府「拼經濟」,但「拼經濟」不能光是著眼於表面上的利益,更要在「拼經濟」之前,就更深層的價值認同排序,與公民社會做好充分的政治溝通。否則不禁令人懷疑:我們拼的究竟是誰的經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