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台大心理系畢、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聯合線上顧問、CNEX紀實頻道編輯總召、東海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我是MG3-44187
來自日本宮城氣仙沼
三年前遭海嘯挾持
隨洋流飄行萬里
看過風雨豔陽,仰望蒼天繁星
歷經南北寒暑,遇過鯨豚飛魚
一千多個日子過去
來到台東達仁,終於登上陸地
可我都還來不及喘一口氣
說說身上的故事記憶
等著我的,就只是銷燬滅跡?
(311大地震後,飄洋過海的舢舨來到了台灣。圖:聯合報)
昨天父親問我,有沒有看到〈311震災被沖走,日舢舨奇幻抵台〉報導。「地震、海嘯、洋流,才讓這艘船跑一大圈來到台灣,然後我們居然只想到把它當垃圾銷燬?太可惜!」沉默片刻,我們都想到同一個地方──921地震教育園區。
父親當了大半輩子老師,想的是教育。他想的是,如何用這麼一艘舢舨,對學生說一個關於地震、海嘯跟太平洋的故事。倘若船體經過研究檢視,發現某些微物證據或痕跡,甚至能更豐富我們對這段「迷途舢舨奇幻之旅」的想像。
我想的是觀光。我想像這艘從日本行過萬里的舢舨落腳霧峰,上了台日新聞,還寫進觀光指南。我想像日本遊客到舢舨前打卡留影、流淚感慨。我想像各國旅人,許多曾透過電視見證過311海嘯的人們,看見這艘被「地震、海嘯、洋流」之力帶來台灣的小船,可能有的詫異與讚嘆。地震本是台灣生活的重要元素,921地震園區更為世所罕見,建築在「災後實景」的博物館。若這艘日本「迷途舢舨」加入,可進一步與太平洋地震帶另一個地方的事件連結,豈不美哉。
不過戳破想像畫面,眼前更現實的畫面,卻是可能遭到「銷燬」。
所以我先查到海巡署岸巡八一大隊的電話,以民眾身分去電詢問,得知他們「已聯繫縣環保局,環保局建議找鄉公所。鄉公所明天會過來看要怎麼樣。」
接著聯繫地震教育園區,提出建議。來回溝通的過程中,才知該館去年經費被「統刪8%」,早已財務困窘。目前「即便大量運用約聘人員,也時感人力不足,」更無法想像從哪裡可以有多餘預算,去支付收藏這艘舢舨所需的運輸、研究、維護、場地等費用。
「至於門票收入部分,全半票現在分別是50 、30,雖然每年有三十多萬訪客,仍然入不敷出。但我們是教育機構,不能漲價。之前甚至有民代要求,要比照國外有些地方免門票。」
博物館免門票的邏輯,是活絡地方經濟,希望透過促進觀光食宿消費,再從稅收賺回來。但詳問經費來源,才知該館完全由「教育部」挹注,不干地方政府,甚至無涉交通部觀光局與文化部的事。誠然,財政編列核發窗口的單一,可讓行政簡單有效率。但把財源集中由教育部核撥,則不免導致博物館規劃運作「只考慮教育功能,漠視文化觀光潛力」的問題。
原本想像中,把一艘小船找個地方暫存,委託學者檢視研究船體,再規劃一個適合空間去展出,對一個主題相關的博物館而言,應不是太困難的事。但進一步了解,才發現資源人力的窘迫,制度上的僵化,讓這麼有特色的地震博物館,也只能勉強做到維持運作,無力投入展出內容的研究擴充。
我忽然想,這種層層限制下,組織能動性的匱乏,是否是當前公部門整體寫照?
[新聞] 311震災被沖走,日舢舨奇幻抵台
【3.5 最新消息】
昨夜文章貼出,幸蒙許多朋友分享傳遞。今早九點就收到海科館典藏人員潘美璟來訊,表達有意願將舢舨作為展示教育用途,幾乎同時,科博館助理研究員陳叔倬也 留言表示,「數分鐘前我已經面見館長呈報此事,將於今日與地震教育園區研商展示教育的可能性。」雙邊經聯繫協調,將共組聯合團隊,共同研究展示可行性。 其實昨晚去電地震教育園區時,接電話的洪專員已過了下班時間,還是跟我談了許久。早上潘小姐跟陳先生,也都是上班時間沒到就忙著聯繫。許多博物館人,還是 充滿讓人感動的熱情。在此致謝!
(圖:聯合報)
原文出處:曾柏文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