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想想】在巴勒斯坦蔓延的宗教保守現象

友善列印版本
抵達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第一天,我前往伯利恆大學拜訪了一位巴勒斯坦的知名政治運動者,也是該校的教授──馬辛。
 
和預期一樣,一群受高等教育、五官明顯細緻、頭戴各種顏色頭巾的穆斯林女孩在校園三三兩兩地聚集著。
圖片來源:作者攝
 
對外人而言,美麗阿拉伯女孩蓋著頭巾,本來就是典型的服飾。但Mazin卻說:「30年前,伯利恆這裡幾乎沒人要去上教堂、去清真寺」。他描述了一段自己的觀察:「30年後,當回到家鄉,我發覺這裡越來越『宗教化』、保守主義氛圍更濃厚」。
 
馬辛是一位完成美國受高等教育,取得美國名校的基因遺傳學教職的專家。在美國一待長達近30年,連兒子都是道地的美國人。2008年,擁有美國綠卡和護照的他放棄了優渥的美國教職,選擇回到家鄉伯利恆幫助同胞「抵抗」以色列。
 
「我認為,我在這裡能幫助的人更多」,馬辛正接待一對從加薩走廊到伯利恆就醫的父子,還協助這對父子負擔部份醫藥費、免費提供食宿。馬辛還秀出空空如也的錢包說,他今天出門原本塞了500多元,但都借給窮人借光了。
 
馬辛的「鮭魚返鄉」決定,彷彿是30年前,台灣許多旅居海外的黨外人士,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選擇返鄉投身反對運動的心情。
 
他幫助同胞,不只是出錢,一旦有出力的機會,他絕不放過。過去5年來,馬辛參與過多次的非暴力抵抗運動,上街頭抗議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屯墾行為,並因力行「公民不服從運動」而被以色列官方逮捕過6、7次。
 
一個從美國返鄉的資深教授,採取如此激烈的作為,只為了抵制他口中的「以色列殖民化行動」。
 
用行動杯葛以色列產品的馬辛最無法忍受,巴勒斯坦政府對每個「國民」課徵的所得稅只有5%;但以色列賣往巴勒斯坦的民生必須品,卻課徵了18%的商品增值稅(和以色列本土一樣),宛如對以色列政府變相繳稅。這讓充滿民族主義情感的馬辛怒火中燒。
 
每次抗爭被逮捕,他的妻子就得忙著打電話,動用各種友人的關係,去「煩」耶路撒冷的美國大使館去營救馬辛。因太過「反動」,他早已是以色列的黑名單,連耶路撒冷都進不去。
 
對於自己「豐功偉業」,馬辛搖著頭、不屑地說,他的事蹟根本沒什麼。他認識一個從事非暴力抵抗運動的年輕人,4年內被逮捕過近100次。
 
但在和以色列政府對抗的這幾年下來,馬辛也對巴勒斯坦社會日益保守化的現象,深感憂慮。
 
他說,30年前,很少有巴勒斯坦女孩會戴頭巾。如今,象徵宗教性的頭巾卻越來越多掩蓋住巴勒斯坦女孩的美麗臉龐。
圖片來源:作者攝
 
這可能和過去25年來,以巴衝突日益白熱化和經濟不振有關。馬辛說:「越貧困的人,越想去尋求宗教的慰藉」。因此,更多人湧入教堂、跪在清真寺裡禱告。透過團體的慰藉,尋求心靈的安定。還有更實際的:團體安全保護。
 
在約旦河西岸,即便是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失業率仍高達3成以上;更甭提那群只有中學畢業,無一技之長,只能「掛在」街頭的年輕人。
 
更糟地,巴勒斯坦地區幾乎沒有大型製造業(多是手、輕工業),無法吸納大量就業人口;主要經濟資源,多握在以色列手上;連貨幣都只能用以色列雪克爾或約旦第納爾幣,被迫對外納貢可觀的「鑄幣稅」。
 
本身無生產性資源和技術、經濟過度依賴外界,巴勒斯坦的民生經濟只能「悶上加悶」。當這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無處可去時,街頭或宗教就變身成一塊強力磁鐵,吸收他們過剩能量。
 
在巴勒斯坦,常會見到破舊的民房旁,卻樹立起一棟棟壯觀、美麗、宏偉的清真寺。有部份清真寺的建造資金,源自同是阿拉伯民族的兄弟國。
圖片來源:作者攝
 
保守化趨勢和氛圍,可能為激進或鷹派主義者舖下滋養的溫床,為原本就脆弱、「冷和」的以巴關係,埋下隨時引爆激烈矛盾的導火線。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2000-2005)期間,參與恐怖攻擊活動的幕後首腦,有不少就曾受過高等教育,研習化學、物理、理工專業的巴勒斯坦知識青年。
 
這正是以色列最擔心的。對以色列而言,現任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雖不是滿意的對手,卻是相對溫和的領導人。以色列擔憂,若無溫和派領袖巴勒斯坦,保守極端勢力極可能捲土重來,讓以色列的國家安全陷入巨大災難。
 
另方面,馬辛也不滿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他認為,巴勒斯坦政府的作法根本和巴勒斯坦基層老百姓的需求和想法脫節,「甚至我們要去抗議以色列時,巴勒斯坦政府還會動用到警察,盡可能防止我們上街頭」,變相為以色列管理巴勒斯坦地區。
 
他甚至認為,巴勒斯坦政府面對以色列的作法很愚蠢。
 
或許這樣的比喻不太恰當、時空也截然不同,但從馬辛身上,我似乎嗅到30年前,台灣那群為抗議國民黨「暴政」的黨外人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味道。但不同地,歷經30年,台灣當年的反對黨早已曾執政過;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深層矛盾,卻仍是現在進行式。未來一段漫長的時間,也將繼續如此。
圖片來源:作者攝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