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想想】巴拿馬運河擴建遇挫 無以為繼百年歷史重演

友善列印版本

二○一三年十二月卅一日晚,俯視運河太平洋端「美洲大橋」的「運河管理局Panama Canal Authority」行政大樓三樓燈火通明。行政長官荷黑.吉哈諾Jorge Quijano和多名一級主管及幕僚下班時,地平線另一端的巴拿馬市跨年煙火已經開始劃過夜空。

貫穿大西洋與太平洋間八十公里長中美洲地峽的巴拿馬運河今年通航屆滿百年,二○○九年起正進行野心勃勃的五十二億五千萬美元〈新台幣一千五百七十五億元〉擴建計畫,在現有船閘旁修建共用河道的超大新船閘。預計二○一五年六月竣工後,將容許裝載一萬二千個集裝箱的超級貨輪通航,解除因百餘年前設計船閘容積與運河寬度僅能勉強通行五千個集裝箱貨輪的「巴拿馬極限Panamax」瓶頸。

預計擴建竣工後,目前佔全球貿易5%的運量將可翻番,預期每日收益將達一千五百萬美元,每年帶來五十四億七千五百萬美元〈新台幣一千六百四十二億元〉的收入。由美國西岸到東岸經運河的運費可以節省20%至30%。

擴建工程除拓寬現有運河河道並深掘兩大水庫增加儲水量外,關鍵工程在於興建太平洋及大西洋兩端卅一億一千八百萬美元的第三套超級船閘,船閘由各佔48%的西班牙「Sacyr Vallehermoso薩希爾」和義大利「Impregilo」牽頭的營建集團「運河聯合集團Grupo Unidos por el Canal (GUPC)」承包,其他兩家為﹑比利時「Jan de Nul」及巴拿馬的「CUSA」。

目前進度落後十個月的「運河聯合集團」去年結束前卅六小時的十二月卅日突然向運河當局遞送最後通牒,宣稱以成本暴漲及地質異常為由,要求追加預算半數的十六億美元,聲稱廿一天後若未獲回應將遣散工人擱置未完成的35%,並訴諸國際訴訟索賠。

吉哈諾在開年後國際記者會上強調,管理局對「運河聯合集團」仁盡義至,較合約規定的五十六天大幅提前在十五六天內付清工程款,目前已支付廿八億三千萬美元,包括提前墊付的七億八千四百萬美元。運河整體擴建工程進度為72%,大型船閘已完成65%,預定在2015年六月竣工。

前美屬「巴拿馬運河公司Panama Cannal Company」工程師出身的吉哈諾強調威脅離譜無法接受,堅持依合約確保權益,並透露運河工程部門接手的決心。他還透露二○一○年連續兩日暴雨後,營建集團以無法預知的氣候和地質變化影響進度為由,要求管理局追加四千一百萬美元。爭端送達仲裁委員會時主動降至九百萬美元,最終裁定無需支付一分錢。

相互指控炙熱不已,運河管理局表示曾因糾正違約使用強度不符水泥而延誤四個月,還無奈的同意在不影響結構強度下以增加鋼筋斷面來減少鋼筋數量,也並未要求「薩希爾Sacyr」將所省下的成本由總造價中扣除。

正當全國聲援運河管理局不妥協立場之際,任內啟動歷史性擴建工程的總統里卡多.馬丁內利Ricardo Martinelli表態,要求西﹑義兩國負起道義責任。西班牙發展部部長安納.帕斯托Ana Pastor隨即趕至,與「薩希爾」及馬丁內利會商後宣布將協力排除障礙,但商業行為提升為國與國間議題並未能解決承建商明顯無米下炊的財政窘境。

元月廿日停工「大限」過後,「運河聯合集團GUPC」宣佈將最後期限延至一月卅一日,總數三分之一的二千六百名工人被悄悄解雇,工程陷入三成運作的半停頓狀態。西班牙建議政府貸款甚至建議由「歐盟」仲裁,但都被運河當局以不需第三者介入攪局逕行回絕。

斷續談判凸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西班牙與義大利集團在歐洲經濟危機下湧往拉丁美洲淘金,當時在國際抗議聲中以低於美日對手十一億美元的不合理超低價卡位,如今財力不繼以停工威脅索賠十六億美元,草率投標救亡圖存的迫切心態顯露無遺。

停工大限前一週,管理局同意在「運河聯合集團」籌得一億美元的先決條件下提供相同數目融資,條件是不得怠工罷工。這無法難以滿足「薩希爾」四億美元無償追加的底線,更與義大利「Impregilo」堅持十億美元的強硬立場相去甚遠。雖然「薩希爾」負責人喊話表示對依約完工抱持信心,但仲裁委員會傳出若問題無法儘速解決,歹戲拖棚至少要延後三至五年才能竣工,運河擴建恐難逃一百廿五年前法國「巴拿馬運河公司」因資金不足宣告破產,拱手讓與美國的宿命。

巴拿馬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報La Prensa》社論指出,巴拿馬一九九九年結束時由美國手中接管的「運河管理局」行政獨立, 運河與營建集團簽約係以過河收費擔保的商業行為,並非巴拿馬政府作保。社論並提醒讀者,向運河索賠的營建集團巴方代表不是別人,正是四家公司中的巴拿馬工程公司的所有人,也就是總統的政治智囊。運河一旦被迫妥協,大把納稅人的銀子就將進入這些政客的口袋。

期望暫時落空,正配合運河擴建二○一五年六月通航而四處遊說爭取預算和聯邦補貼的美國港口,由東岸紐約﹑薩瓦納﹑查爾斯頓﹑邁阿密到墨西哥灣的休士頓都吃了悶頭暗棍。一旦耗費數以億計鉅款改善港灣吃水及碼頭規模卻等不到大船入港,窘境可想而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