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大選,慎防「沉睡者效應」

友善列印版本

「火星人登陸地球了!」某天早上,在電視上面,看到有名的媒體人這樣告訴你,想必你一定會嚇一跳。即使媒體的公信在台灣早就搖搖欲墜,而說話的媒體人你更未必相信,但作為大眾媒體,這些強勢通路仍將左右著你的訊息輸入,而影響視聽。

三人會不會成虎?就算你慎思明辨,一時不信,那麼再加一個人好了。喔,不,上帝不會給我四,那就再多一個人,五個人跟你說動物園的老虎跑出來了,你大概就不敢上街了。

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沉睡者效應」。原本龐大的故事,成為一些簡潔但卻違背事實全貌的陳述、成為一句句的「小話」,在視聽空間上流傳。時間過去,這些話是誰說的、在哪裡說、為什麼說,都可能在大家的腦海裡面漸漸模糊,我們將只記得這些話語,卻不記得這些話語的可信度,而把它深印心中,甚至深信不移。

2014「七合一」的地方總選舉即將來臨,已經執政了5年的國民黨政府,不管在中央或是地方,都沒辦法拿出正面的政績訴求選民,這種時候,只好反守為攻,弄成「大家一樣爛」的假象,將是其最大化戰果的唯一策略。而且,縱使在各個綠色執政縣市,國民黨多年積弱不振,又都推不出像樣的人選,早已選贏無望,但用「打擊南方」,來「回防中北」,經驗上還是可以獲得一定的戰果。

那要怎麼攻擊呢?他們將透過強勢的媒體通路,大量釋放似視而非的「小話」,造成前面說到的沉睡者效應,把黑色的標籤貼在對手身上,讓對手陷於難以解釋澄清的泥淖。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否是在統一的號令之下,國民黨與其媒體界的支持者,類似的攻勢已經出手了。像是這一篇1月14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上面這樣的一篇投書:〈陳菊是可敬的對手嗎?〉,就是企圖透過事實的選擇性陳述、造成沉睡者效應的代表作品。

就像在陳揮文這篇「大作」裡面,他們會強調,黃俊英「本人」沒有被法院認定過賄選;然而他們卻不敢告訴你,選前最後一夜,國民黨陣營究竟有沒有發放「走路工」?他們更不會提醒你,古姓當事人已經明確地因為「為黃俊英發放走路工」,而最後以違反選罷法被判刑三年半定讞。

他們會不斷主張,當時媒體報導了陳菊陣營接受學生舉發「走路工」的記者會,造成了媒體視聽的對黃方面的負面印象;然而他們卻完全不敢提,當時有更多的媒體,給予黃俊英陣營辯解漂白的「平衡」報導、造成選前變相的強制露出,同時充滿對陳菊陣營敵意與惡意的不實攻訐。

他們用極其負面的話語,來指責陳菊陣營「不擇手段」,揭發賄選是「怪招」、「奧步」;然而他們卻故意不提醒你,像這場「走路工」一樣的賄選事件,長期以來,一直嚴重地影響著台灣的選舉公平,並進而傷害台灣的民主政治品質。有些政黨與「不賄選就不會選」,這是各界有識之士備感痛心的課題,也是我們對2014到2016不變的擔憂。

同樣一場「走路工」事件,竟然能在不同的事實剪裁手法之下,而呈現與真實意義相反、受害者與加害者顛倒的敘事,乍看煞有其事,但根本經不起深入檢驗。但一般閱聽大眾,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下面,難免有失察之處,沉睡者效應遂快速形成、逐漸擴大。

這篇投書,對於2006年那場選舉的結果,透過對「事實」選擇性的陳述,而隱匿更關鍵的真正事實,造成對事情全貌的混淆。可以想像的是,在黃俊英教授過世的時間點,立場傾向藍色的名嘴們,利用著「人死為大」的傳統情感,同時又搭配楊秋興宣布參選的媒體效應,發起一小波打擊,正是2014的前哨戰役之一,我們也可以藉著解析此文,來看出類似媒體攻勢的端倪,提早拆解藍營的「沉睡者效應」戰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