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巨颱颱風眼中的台灣處境 ─外交休兵付的成本是主權(下)

友善列印版本

馬總統三不五時抱怨他老被人為了政治角力駡賣台。根據游盈隆教授做的民調,台灣的確不少人認為他賣台,但比例不算太高,只有28%,相反的不同意的高達61.4%,可見在政治角力時,批評馬賣台並不是什麼聰明的訴求。(當然,你也可以不計較得失地説,民眾一般要求總統比任何人都要忠於國家,一個總統有28%質疑他的忠誠,這實在太高了。)

但是縱使認為他賣台的民眾是少數;但是認為他過分親中的,無疑的就是多數了。今年6月TVBS做了個民意測驗,結果是有61%民眾同意馬政府兩岸政策過於傾中,不同意的只有 27%。

為什麼要傾中?就統派的意識形態來講,傾中是個價值信念的選擇問題,現在先撇開這有理說不清的意識形態的因素,且從利害權衡的角度來探討為什麼要台灣傾中的問題。從利害權衡的角度,有的人從要靠中國賺錢出發而主張傾中,這我們也跳過去,單單從權力政治的角度來談。

在中國崛起跡象日益明朗後,美國為了調整面對這一個新大國,開始說了一些很令台灣提心吊膽的話。

1997,北京飛彈演習的第二年,柯林頓說中美是「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江澤民訪美《中美聯合公報》),小布希上台一開始把中美關係定位為戰略競爭者,雙方為撞機事件鬧得不可開交;但9.11以後為了合作反恐,小布希不再提戰略競爭者,反而說要發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2003年布什訪華《中美聯合聲明》) 。2009歐巴馬上台後直接稱中美是「夥伴關係」,才沒多久前,11月5日負責亞太軍務的美軍太平洋司令洛克利爾表示,「中美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正在提升,未來希望繼續深化兩軍合作。」

這些說法使得許多台灣人認為,美國都這樣傾中了,台灣除了跟著傾中之外還有什麼路可以走呢?這時,他們的核心論點就是中美關係愈好愈有利台海和平和台灣安全,所以台灣一旦傾中,美、中、台之間將形成最完美的合作關係。

無疑的,像他們那樣想像的,讓台灣活在歲月靜好,世間安穩的情境中誰曰不好,誰曰不值得向往?只是此情此景恐怕只能是向往,並不曾真的浮現。

對中美關係,還有另外一個極端的說法,那就是現在的世局已經走入美國霸權正迅速地轉移到中國手中的階段了,在這轉移的過程中,一方面,雙方會劇烈衝突,甚至發生戰爭;另一方面,美國走上棄台之路是必然之事,現在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風暴就是霸權轉移過程中的一個事例,因此台灣已經沒有選擇餘地,必須靠邊站了,馬總統2008上台時宣布「兩岸關係高於國際外交」就是最經典的霸權轉移論述下的政策選擇

這兩個論述,一個說中美關係好得很,一個說壞透了,論點完全相反,但是很神奇的都導向一個共同的結論:台灣只有傾中一條路可以走,而且這一條路就是台灣必須持續犧牲自已的主體性和主權才走得下去——也就是台灣必須在「兩岸關係高於國際外交」之下的和北京「外交休兵」。

然而,從過去到現在,幾十年的殘酷經驗是,台灣不但並不曽在中美你儂我儂時,在外交上過了什麼美好的歲月;相反的,台灣凡事必須苦中求,當中美角力時,台灣才會因為戰略地緣條件而被中美雙方多重視一些。

同時,當中國崛起時,台灣固然感受到中國巨大的壓力,但是中國崛起並不必然導致美國棄台的結論;有時反而會因為中國要疏解誤用了崛起的力量造成的反作用力而必須緩和對台灣的壓力。情勢會這樣發展,台灣的戰略地緣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台灣,位居東北亞東南亞中點,西向亞洲大陸扼大陸面東向太平洋的出口,韓戰之後,冷戰初期被編列在第一島鏈上的樞紐位置。這地緣位置使台灣處境地位隨著島鏈情勢變遷而劇烈浮沈。

冷戰初期島鏈兩邊中國向蘇聯老大哥「一面倒」,和美國對峙,台灣戰略位置無比重要。這戰略價值使台灣居然不可思議地能據有小小彈丸之地卻留在聯合國握有常任理事國席位,並高調宣稱是代表全中國十億人的唯一合法政府。

到了1970年代之後,冷戰格局從歐美對抗中蘇轉變成歐美聯中制蘇。這一來中美對峙前線就從島鏈推向中蘇邊界,台灣戰略價值完全消失,接下來便是台灣退出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相繼斷交,地位落入谷底。

等到歐洲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再不足為患,中國天安門事件又震驚了西方國家,於是幾番周折後社會主義國家和民主國家冷戰對峙前線隨蘇聯瓦解由中蘇邊界再移防回島鏈。

1990年代初,台灣的戰略地位重新浮現─雖遠不如冷戰初期地位顯赫,但已足以讓李登輝總統在務實外交上有所斬獲。這使得中國十分不滿,1996軍事演習向海上發射飛彈,結果是誘發了潛在,但因歐洲冷戰結束而久未被提起的島鏈結構的浮現,美日迅速簽訂安保新指針,重新設定圍堵對象,並在範圍上納入台海。

但9.11以後中美合作反恐,再加上中國崛起,棄台論開始浮現。到了馬總統上台,主張兩岸關係高於國際外交,於是北京順水推舟,要求美國不可插手兩岸事務。在這美中高唱戰略伙伴關係的期間固屬馬總統號稱美中台三方關係最和緩時期,但是卻也是台灣的主體色彩幾近消失不見的時期。

等到2010天安艦事件發生。華府、北京接連不斷追加軍事演習互別苖頭,東亞緊張不斷被推升高,緊張沿第一島鏈線全面展開,從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延伸到南海,由於台灣正好位在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緊張線交會的樞紐,是最敏感位置。於是各方面重新調整對台灣的政策:

北京軍方有人首度放出可以撤飛彈訊息,呼籲兩岸在南海軍事合作,在東海共同保釣。1月16楊毅針對釣魚台事件說,希望兩岸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並探討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中共解放軍總政治部關係密切的「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更在台灣報紙刊出論壇文章,直指「台灣方面似乎也已經走到了需要調整軍事戰略的歷史性關頭」,呼籲改變「以大陸為台軍唯一假想敵的軍事戰略指向」。

另一方面,美國恢復對台軍售;在天安艦事件的第二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2011年11月11日在夏威夷「東西中心」發表演說,強調台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然後,11月23日華府外籍記者中心的記者會上,美國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德斯(Ben Rhodes)指出,美國跟台灣有長期安全關係,包括雙方軍隊溝通及美國對台軍售,美台長期關係對美國促成區域穩定的承諾很重要,美國有責任與台灣維持軍事關係及經濟夥伴關係。2013年10月3日美國副助理國務卿梅健華(Kin Moy)說台灣在跨國議題上可以扮演區域領導者。

在日本方面,經過16次談判都沒辦法成功的釣魚台海域漁業協議終於簽訂,和菲律賓的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也簽訂了,這些協議都涉及到台灣涉及外主權的行使,中國在過去必然全力反對,而現在,中國雖然仍然表示不滿,但是低調反應,只提醒日本必須尊重中國的一中原則。

馬總統總是拿最近幾年上述外交上的進展來標榜「外交休兵」戰略的成功;然而,這些成就無疑的都發生在和馬總統預估的完全不同的國際環境之中:既不是在中美你儂我儂之際,也不是發生在覇權轉移美國棄台而台灣傾中之時,而是發生在東亞危機局勢為台灣所撐持出來的空間之中。情境是這樣險峻,要在這樣的處境中確保台灣的主權安全,提昇國家地位靠的是膽識和穩健,而不可能是逞一時快意的烽火外交或偷懶,自我墮落的外交休兵。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