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世代的遺言與戰書 (上)

友善列印版本

山崎豐子作品與戰後日本社會

9月30日山崎豐子辭世的消息傳開來,震撼日本社會,一代國民作家終身筆耕不輟的奮戰鬪姿,令人感佩,透過作品的回顧,仿佛也在召喚大家共同思索日本未來的走向。山崎豐子生於1924(大正13)年,人生成長成熟的時期涵蓋了整個昭和年代(1926-1989),堪稱「昭和世代」的代表作家。其小說改編成影劇營造出高知名度,讓台灣媒體也紛紛大幅報導她的事蹟。

國內介紹她的文學成就時,多半著眼於她搜集資料之勤與刻畫人性的說故事功力。但人性幽微面的觀察描寫,本來就是文學通底的關懷,只敘述此普遍性,而忽略其作品背景年代「昭和」在日本史上的特殊意義,將很難理解山崎作品帶給日本社會的影響。關於山崎文學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我認為可以放在日本大眾文學裡「社會派小說」與「時代小說」的兩大脈絡來綜合檢視,兩者脈絡或有不同,但彼此交錯。

已故「灣生」文藝評論家尾崎秀樹(1928-1999),終身致力於整理日本大眾文學的發展歷史,他認為以寫作資料的收集窮究與細節描寫的不厭其煩,山崎可謂繼承了松本清張,開拓了社會派小說的新境地。山崎認為小說本身雖是虛構,但考量作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小說家因此也應該負有社會責任。社會派小說家的使命感,讓山崎不斷創作揭發戰後日本社會的黑暗面。

山崎早期以故鄉大阪為據點所寫的《花暖簾》、《女系家族》、《花紋》等作品,女性細膩特質發揮淋漓盡致,關西出身的反骨與務實精神也成為她不斷揭惡的泉源。為了描述《女系家族》裡關於家業繼承的紛爭,山崎特別聘請民法專家來上課講解。1963年開始在週刊長期連載《白色巨塔》,山崎本人更親自到大阪醫科大學旁聽筆記,而為使小說情節中的醫療訴訟過程寫實緊湊,也延攬更多法律專家當作諮詢對象。

《白色巨塔》後屢被改編登上螢幕,歷久彌新,被譽為戰後日本社會派小說的金字塔。山崎受訪時曾明白表示,她並不企圖正義凜然地質疑醫界良心應該如何或夸言批判醫院的前近代封建結構,而是想呈現出人性的諸多樣貌與本質。若以登山來比喻當時的創作心情,她想描繪的不是這座山本身如何魁偉或險峻,而是要如何征服這座山。山崎向來自我定位是個「植林小說家」,不企求小說創作必須像盆栽那樣,修枝剪葉漂亮平整,而是仿佛在面對一座光禿的山,一株接著一株地植樹造林(1958年直木賞得獎感言)。正是這種登山家的氣勢與植林小說家的自我期許,讓她的創作舞台開始往大阪以外發展,也朝更深遠的歷史脈絡去俯瞰她所關注的人性面貌。

1976年,描述阪神財閥政商糾葛的《華麗一族》(1973)發表完後,她著手以伊藤忠商事瀨島龍三為原型創作了《不毛地帶》(小說主角壱岐正,後來也以龍崎一清的角色出現在《不沈的太陽》小說裡),正式開啓她「戰爭三部曲」的序章。以壱岐正這個角色的視點出發,重現日本戰敗與戰後經濟復興的整個過程。其後的《兩個祖國》(1983)與《大地之子》(1991),透過日裔美國人天羽賢治和中國殘留孤兒陸一心,探討戰爭帶給日本人的認同傷痛與沈重的時代責任。

由於角色的塑造多出於真人真事改編,昭和並未遠去,許多當事人也尚在世,趨近報導文學的敘述手法引發相當大的爭議。戰爭三部曲的寫作,讓山崎開始從社會派小說家(虛構為主)逐漸轉型成為時代小說家(實存人事物的延伸想像)。晚年的兩部大作《不沈的太陽》、《命運之人》,更是將此特色發揮極致。

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必然反映社會與時代;一本好的社會寫實小說,也必然成為詮釋歷史的最佳註腳。相較於尾崎秀樹「社會派小說」旗手的早期評價,評論家佐藤忠男更傾向認為,整體而言,山崎豐子是個傑出的日本現代史storyteller,乃繼承司馬遼太郎(明治)與五味川純平(昭和初年)(註一)的民族歷史小說家,一個終生都在說著昭和日本故事的人。戰前昭和,背負著發動戰爭的責任;戰後昭和,始終沒有擺脫「歷史問題」的糾葛,纏鬥迄今。而所有日本政經社會結構都必須擺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來理解。

日本大眾文學的發端是以傳統藝能「講談」的方式,導入人物針砭時代,衍生為後來的「時代小說」。這類民間說書及鄉野傳奇往往也是教導民眾認識自身民族歷史的重要管道,影響力甚而凌駕正統歷史書寫,每每引發社會議論。例如吉川英治的時代小說《宮本武藏》與戰前昭和文壇的「直木、菊池論爭」(註二),虛構與史實之間的往來爭議始終不曾間斷。更何況山崎豐子所有的小說背景都設定在近現代,尤其是戰後昭和(1945-1989)的時期,很多人事物都尚未塵埃落定,毀譽褒貶註定兩極化。

 

註一:五味川純平代表作《人間的條件》,小說主角原型為經濟學者隅谷三喜男(兩人同有滿洲經驗),乃台灣經濟史學者劉進慶的東大指導教授,劉承師影響甚深,作品比同期台灣留學生的研究成果流露更濃厚的社會主義人道關懷。這或許也可說是日本台灣研究檯面下「昭和文學的伏流」吧。

註二:「另類形式的「日本入門」《歷史揭密!武藏與小次郎》精采譯序」http://blog.ylib.com/newbooks/Archives/2006/12/06/1587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