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兩種台語,兩個台灣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豬哥亮、陳亞蘭主持的電視綜藝節目《萬秀豬王》,因遭投訴有「性暗示」也就是開黃腔,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處以新台幣60萬元罰金。有評論指出,以公權力禁止別人公開談論性議題,代表政府對此議題的「保守落後」,也展現了封建時期的「家長心態」。

其實,「保守落後」的,「家長心態」的,不只是政府與公權力而已,而是整個主流社會,包括台語族群內部長期在「國語」規約訓令下成長的世代,對於台語文化與表現形式的一種「保守」、「家長」的態度。

舉一例,豬哥亮主演的創造4億多票房的新台語片代表作《大尾鱸鰻》,一些最強烈的責難,來自「求好心切」的台派圈子,痛批其低俗下流、作踐台語、消費本土雲雲,對1970年代以來長期遊走於黨政軍控制下老三台之外插科打諢的豬式秀場台語風格,有一種恥與為伍的羞憤心情。

台語,怎麼可以這麼low?這麼low的台語,怎麼可以這麼紅?

1980、90年代,我在高速公路長途客運巴士上觀賞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開心笑笑之餘,一直到豬哥亮躍上小銀幕大銀幕,還是不停開心笑笑,那份欠缺的恥感,究竟遺落何方?

最近,一位台語人學者跟我定義的兩種台語風格,提供了某種解答。這位南部大學的教授說,台語有人講得自然土直,有人講得很激屎(kek-sái),即擺架子、裝模做樣。相對於激屎台語人,自然土直台語人看到豬歌亮歌廳秀和《大尾鱸鰻》,大概就是開心笑笑,笑罵隨人吧!

台語風格可以二分,其外延的政治意義是,台語族群藍綠傾向和投票行為同樣可以二分。相對於原住民族、外省族群和客家族群明顯偏藍的政黨支持傾向,台灣最大族群台語人藍綠支持的五五波傳統,造成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無可撼動的結構優勢。

過藍的台灣與不夠綠的台灣,兩者對立,勢不可擋。

過藍的結構優勢,相當程度就是在台「國語」主流文化強勢發展與從屬的台語圈「求好心切」習性的淋漓展現,兩者共同語言就是要排除「低俗」騷動,尋求語言共同的穩定與高尚。

這就好比,當年看不慣海角熱的評論者,有其自成一派的「海角七號不代表國片復甦」的看法。這種看法翻譯一下,就是「要復甦也不是靠這種片來復甦」的意思。相較於滿口台語的《海角七號》,那些高級文化人喜歡的是同時期上映走新電影文藝風格的《囧男孩》,他們大嘆《海角七號》搶走了觀眾,而其實如果不是海角熱一體墊高了台片票房,沒有海角吹起的台片風,以《囧男孩》的小品電影格局,能不能締造突出的全台3千萬票房,是很可以懷疑的。

全台百萬觀眾愛看《海角七號》裡樂團雜牌軍打打鬧鬧插科打諢,為兩段時空戀情陶醉沉迷,繼其興起的新台語片也展現毫不含糊的在地語言風華,以及擁抱常民娛樂的魅力,卻老是被高級文化人識為廉價流俗看衰小。

高級文化人的主流貶台價值固然禍害居首,然而已半數馴化的台語族群慣於自縮自貶,這才是台灣在地固有文化積弱殘喘的關鍵。在本土國族意識的浸染與宣揚上,5年以來從《海角七號》一直到《總舖師》等新台語片,比起台灣人長期持續焦慮恍惚的台灣身份認同,走得更早、更深、更遠,來自日常生活的點滴長流,超脫了低不低俗的形象考量。

表現出對主流「國語」社會美學霸權的抵抗姿態。顯現出台灣人對國族未來的集體焦慮向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