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任職於資訊業,是軟體工程師
八月九號,蔡英文帶領民進黨與台聯十多名立委,共同要求馬英九召開國是會議。蔡英文彷彿是在野黨的地下領袖,引起民進黨內部「潛越」黨中央的批評亂箭,也同時促使社會思考馬政府不想面對自己無能的國是會議。雖然,馬英九已經悍然拒絕國是會議,顯然朝野與人民共組的國是會議已經沒有可能;但我更想知道的是,蔡英文除了提出人民對於馬政府失去信心的警示以外,她是否有準備接下來能夠執行的政策。
台灣的困境有所矛盾的地方,是面臨對岸帶有併吞敵意的經濟壓迫,以及內部因為選舉文化而習慣閃避爭議性政策的兩個政黨,造成台灣空轉多年。兩個政黨只是守成在等待對方犯錯,因此,這樣的政治環境,不只不會進步,甚至讓人對於台灣的未來心灰意冷。選舉的勝敗是小事,但國家的興衰則是大事。一個國家的總統選舉,只需要靠一半的人民選擇,但一個國家的強盛,則需要八成以上的人民共同努力。
我們常說人民痛苦,但人民的痛苦不是現在的生活,而是看不到希望的那種荒涼感。身為選民,我想知道的是「表態」,對於具有爭議性議題的表態,有些問題或許沒有最佳解答,表態也可能會收到反效果,但我還看不到有任何政治人物展現出試圖去解決的態度。點出問題很容易,提出解決方案卻很困難。
國是會議的確是個可以開啟討論的空間,但筆者一直覺得蔡英文的談判職業習慣,在政治這條路上會讓人無所適從。不管是談政見,或是媒體上的發言,都好像在談判,一方面保留對方的談話空間,另一方面也不輕易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底線。蔡英文往往是丟了一個概念,一個框架,一個美好的想像,希望引導各種人加入討論凝聚共識。高度是夠了,但實質內容太過模糊,容易流於空泛,也因此讓政論名嘴產生了「空心蔡」的綽號。
運動的本質是說服的過程,提供討論空間,廣納建言的確是民主自由中尊重多元的一環。但蔡英文不單只是個公民參與者,她同時也是一個台灣總統的候選人,其必須要提供的不只是討論空間,還應該有其立場,去說服民眾。
對於每個具有爭議性的議題,我相信蔡英文心中應該有個答案,但她過去的談判經驗,反而讓她習慣先藏起自己的底牌。在政治路上,人民迫切的想知道你的處方是否有機會對症下藥?若政治領導人不習慣表態具體政策,身為政治關注者或支持者也很難討論或者提出建言。
蔡英文不妨多提出政策,或者直接執行政策。對於中國事務的策略,對於年金改革的具體方案,不只是以在野黨提出具體建言的角度,不如就假設自己是執政黨的高度去面對台灣的幾個課題。馬英九拒絕召開國是會議,除了害怕被別人發現他的無能,同時也是一種君臨天下無視人民存在的統治者心態。身為在野領袖的蔡英文可以反其道而行,盡其所能提出執行方案,展現出人民優先超越個人得失的價值。在民進黨已經執政的縣市,實現當初的政見,讓人民知道,如果民進黨執政的台灣,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任何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具體政策提出來,不只是提出願景,而是實際層面政策,就能產生討論,被說服或者被抨擊。當然每次都會引起同意與批評的正反意見,會割除掉一些支持者,但也會吸引到一些跟隨者。不要害怕,只要政策是對的,顧及人民利益的,而非只是討好部分選民,就能產生力量。
儘管2012大選讓民進黨失去執政機會,讓小英再次嘗到敗仗的滋味,但難得的是,兩次的敗選反而讓蔡英文的人氣水漲船高。台灣人民對於蔡英文有很高的期待和厚愛,蔡英文應該要珍惜這股力量,並且明白這股力量隨時會散去,必須戰戰兢兢的面對。她的對手不是和馬政府談判,而是更強而有力去說服人民,我們跟隨妳,的確是在往對的地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