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洪仲丘案有感-當黨意與民意脫鉤

友善列印版本

從洪仲丘案爆發到現在將近一個月,我其實沒有太深入去了解細節,因為根據以往的經驗,諸如此類的個案,在媒體上不會停留太久,很快就會消聲匿跡,然後不會再有人提起;而我會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洪案,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民眾不管是從文林苑或是到最近的大埔強拆,參與度有限,更遑論在核四公投前夕參與抗爭的人數大幅降低;在我的認知上,近來多數議題之重要性與洪案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且媒體近一個月來對洪案的大規模報導,對於其他同樣重要的議題無非是雪上加霜,但這並不表示,洪仲丘案就沒有被關注的價值,除了凸顯軍中人權觀念薄弱以外,強大的動員能量,也值得我們去探討,並且思考如何將經驗複製到其他議題上。

在凱道的追思晚會上,首先上場的國民黨籍立委羅淑蕾,在台上振振有詞的說要推動軍事審判法修正,不知道她有沒有聽到台下「說到做到」、「別說一套做一到」等等的呼聲;回到上星期立法院的司法法制委員會,國民黨籍的立委陳鎮湘,在會議上大聲疾呼「我相信軍法,不相信司法」國民黨團也對軍事審判法的修正冷處理,那麼羅淑蕾在台上的承諾跟行政院公開表示要修法的記者會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我的觀察裡面,黨意與民意脫鉤的經常狀況,是引發政府態度前後不一的主因,多數時候,民意不彰,黨的意志就會挾著民意自行其是。

目前立法院各黨團可以說是立法院運作的核心,其決議高於各委員的意見,以這次核四公投來說,國民黨團宣稱要對不依照黨決議投票的立委祭出黨紀,如果黨的意志符合民意,那何必如此害怕個別委員倒戈,如果立委們不能依照選民的需求忠實反映,那麼立法院究竟是民主的殿堂抑或是獨裁者的天堂?更別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連進到立法院都沒有;回頭看看洪仲丘的案子跟這幾個議題,民意壓力的大小,對體制內的運作其實是很有影響力的,當然我們不得而知其後的效果,但是至少政府願意著手去進行。

作家小野在八月三號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說到:「台灣有一半都是男人,有多少人都當過兵,大家都知道軍中的黑幕」這與我想像的原因有些許接近,我猜測,這一次運動的動能之所以如此的大,原因是,多數人都可以在議題裡,找到屬於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不管是為人父母、子女、本身是役男等等,議題能與本身的生命經驗做連結,當然站出來的機會就大了許多,另一方面,洪案相對於核四這類的議題,政治正確性無庸置疑,核四或是其他的爭議性議題至少會有兩派勢均力敵的論述,容易分化民意的力量,使得大眾躊躇不前;這一次的公民運動讓我聯想到今年的反核遊行,當時的民進黨公開呼籲各地的黨公職以「公民」的身分參加,拒絕各類的政治性符碼出現,把街頭還給人民;在洪仲丘的追思晚會上,也不難發現,有一群人是聲援洪仲丘,但是不反執政黨,但是難免還是會有人喊出「馬英九下台、執政無能」這樣的口號,我認為這樣的連結在運動現場不必要而且也是一種傷害,做為一個政黨、政治人物,你們應該努力的場域不應該是在這裡。

政治正確性與政治性因素,應該在這場運動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民眾可以很放心的在街頭上表達自己的立場,而不需要懼怕被特定的政治立場綁架或收割,追思晚會後,開始有人反思,這25萬人的力量,是不是在洪案結束後就將消失,或者是即便有這麼多人站出來,也撼動不了政府;事實上,我也認為這場運動,是蓄積公民力量的最好開始,也是「黨意與民意」重新連結的契機,在公民保有熱誠的現在,是不是能夠引導他們關心其他議題,就像1985聯盟在追思會最後的演講,我們不可以忘記在其他地方受難的同胞,只要大家願意持續關心,我們不需要流血暴力的抗爭,就可以改變政治生態,讓民意回到金字塔頂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