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熱門文章
教育文化
林若曇
10 月 25,2018
「惡整約炮女生」事件 暴露台灣性平教育危機
YouTube網站的興起讓傳統影視出現危機,也讓許多網紅隨之竄起,從西方國家到亞洲國家,YouTuber成為一種新興的行業,但也因為YouTube網站缺乏一個公立的審核機關,使得許多創作者為了在短時間內衝高瀏覽率,而不斷的尋求更加刺激的禁忌話題;近期Bump男人幫拍攝的一支影片,因為使用約炮軟體約女性到旅館,對其砸派惡整,加上許多歧視女性的不當用詞,在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
政黨政治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10 月 28,2018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0周年精選:共善政治
如果公正的社會涉及共同推理美好人生,我們也必須再問何種政治論述會將我們帶往這個方向。我沒有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我可以提供幾項具有例示效果的建議。首先是一項觀察:當今大多數的政治爭論都是圍繞著福利與自由,也就是增加經濟輸出和尊重人權。對於許多人而言,在政治中談論德行不禁讓人聯想教人如何過生活的宗教保守分子。不過,這並非是德行與共善的概念形塑政治的唯一方式。...
林昀陽
10 月 28,2018
【時事想想】市議會年齡失衡 亟需新生代換血
市議會的職責就是為全體市民發聲,議員組成應具備多元性,才能反映出社會不同群體的聲音,尤其是將不同年齡層的意見精準傳達。由於台灣經濟的高速成長,使得青壯年群體的教育程度獲得提升,新科技的普及也讓青壯年群體有更多資訊接收管道,種種因素造成不同世代的政治意見出現分歧,根據過往民意調查的結果就顯示,50歲以下青壯年群體的許多政治意見,像是對於同性婚姻的態度、對統獨立場的表態….等,...
文化研究
李政亮
10 月 29,2018
【在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東京兩國的北齋散策
動漫是日本代表性的流行文化,日本漫畫的起源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 如果從世界漫畫史的源起來看,漫畫的問世與報刊的出現以及政治諷刺密不可分。從這個標準來說,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一七六〇~一八四九)晚年的《北齋漫畫》裡的部分作品符合這個定義。 提到葛飾北齋,大家想到的就是浮世繪,怎麼會和漫畫有所關聯?其實浮世繪本身就是江戶時代帶著草根味的大眾藝術,...
歷史書寫
江昺崙
10 月 31,2018
【半線想想】百年小鎮的故事(上)
在彰化做社區營造的時候,有時候會聽到地方鄉親說:「我們這裡就是鄉下地方,沒什麼特色,發展不起來。」 因為長期城鄉發展不均,加上一些媒體傳播的歧視言論(例如「某某地區又老又窮」等等),所以地方鄉親都有一種原生的自卑感,認為城市就是比鄉下「高級」。但這就是地方創生第一步要去進行的——找出地方原創的、有趣的人事物產及天然環境,變造成可以交換的產品,...
社會安全
董東尼
11 月 01,2018
【女人想想】One Billion Rising:十億人站出來終止性別暴力
美國劇作家、「陰道獨白」的劇作者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在2015年訪問台灣時, 談論了她發想出 「十億人站出來」(OBR- One Billion Rising)運動的過程。當時,她正在前往剛果民主共和國「喜樂城」的旅途中,腦中一直盤旋著令人震驚的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3位女性,就有1位曾被毆打或性侵。隨著世界人口達到70億,表示超過10億婦女和女孩受過暴力對待。 她思考著:...
文化研究
楊佳恬
11 月 04,2018
德語區出版業新寵兒:有聲書與有聲劇
我戴上耳機按了下手機,德國資深聲優Rufus Beck充滿精力的聲音洩入耳朵,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的歷險隨即在我腦海中展開。 這幾年的各項歐洲出版市場調查報告中,有聲書產業的表現十分搶眼。成年人第一次接觸有聲書最普遍的理由,多為在長途旅行中打發時間,或因謄不出時間看書,藉由瑣碎的時間聆聽。內容多半為專業知識、演講、勵志、養生保健、語言教學為主。數位年代也為有聲書帶來新的面貌:...
全球脈動
李奕萱
11 月 04,2018
走過猜疑與傷痕:從電影看波蘭版「白色恐怖」
波蘭慶祝獨立100週年時,《Idź Pod Prąd TV》電視台在節目公開支持臺灣獨立,甚至有「對中國說NO,對臺灣說YES」的發言,此舉引起臺灣、中國的討論,波蘭駐中國大使館甚至還需要出來聲明,波蘭奉行「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但不限制民眾言論自由。 《Idź Pod Prąd TV》的辦公室在盧布林,有相當多臺灣人在當地習醫,應該是波蘭的城市中,臺灣人最密集的地方。...
文化研究
咻子
11 月 07,2018
【日本想想】東京OL筆記:電車篇
當電車緩緩駛入車站,整齊排列的隊伍間隱隱出現一股蓄勢待發的氣息,車門打開的瞬間,看似冷靜的人們全都「豹變」般地死命地往前擠,非得搭上這班車的氣勢誰都擋不住,車站站員也會幫把手,協助把乘客「順利」推上車,雖然不會用溫柔的手法——其實無論站在門裡門外,都不太清楚這能不能稱之為順利,因為門裡只覺得呼吸困難、擠到厭世,門外看到這股景象,怕是也會為稍後的自己感到厭世。而這一幕,於每一天的通勤時間都重複上演...
書評書介
王鏡玲
11 月 07,2018
《磺溪少年兄》:花開民主自由園——父親王燈岸的身影
王燈岸(1919-1985),臺灣彰化人,日本東京中央大學法學科畢業,黨外民主運動重要推手之一,「磺溪精神」提倡者。 在臺灣戰後1950到1980年代,積極推動深耕彰化、串連全臺各地黨外民主運動。1950年代初期起協助臺灣文化協會前輩、黨外元老石錫勳(1900-1985),連續三次參選彰化縣長,擔任競選總幹事,屢敗屢戰,對抗國民黨政府各種打壓與阻撓。1972年半身不遂後,仍不顧病體、...
‹
…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