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劉介修熱門文章
文化研究
劉介修
7 月 10,2014
打針比較快好
「感冒、痠痛,身體不舒服極了,還是到診所打個針,最好是『大筒的』,好得比較快。」剛到基層診所服務時,對於這樣的觀念與想法,感到十分驚訝,以為這是幾十年前的民風,沒想到仍在台灣許多病痛的角落盛行著。 一直以來把醫學院老教授的話放在心中:「不要像外面的開業醫,沒事幫病人亂打針。」也因此吃了不少苦頭,花了很多時間和病人衛教,還是被病人嫌棄「服務」不夠好,要不然指責感冒藥沒有效。結果是,...
文化研究
劉介修
6 月 18,2014
急診室爆炸不是新聞
一位失智老人晚上不睡覺,懷疑妻子和隔壁老王暗通款曲,氣憤地在家中大發雷霆,搞得全家不得安寧。家屬連忙打了119叫救護車,壓著老人到市區裡頭的醫院急診。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到急診室了,上回那家人太多,等了太久,卻也檢查不出什麼原因,所以這次決定換家看看。 今晚這家醫院急診室,仍像菜市場。病人們或臥床等候住院,或捧著肚子為了讓腹痛舒服一些。老人到了急診室,吵雜的環境讓他更顯焦躁,怒氣難消、...
劉介修
6 月 29,2014
為什麼急診室會爆炸?
急診室爆炸不是新聞。相信許多人都有經驗,到急診室等候的時間比門診還要久,或者整個急診室像極了菜市場,走道上排滿了等候住院的人,許多滿臉病容,或忍著疼痛的人連張病床都沒有。 結果是, 急診室人滿為患,家屬心急如焚、不知所措,而醫療人員忙翻天,花了一大堆健保資源,到頭來病患和家屬卻沒有辦法獲得真正需要的照護。 我們的急診室到底怎麼了? 問題不在病人愛跑急診,不見得是家屬愛住院,...
社會安全
劉介修
8 月 01,2014
老人可以去哪裡?
週末一早,媳婦帶著公公來到診間。「他全身沒力,想來打個營養針。」 阿伯年紀七十上下,一臉愁容,兩腳的肌肉消瘦,雙頰凹陷,看起來像極了生重病的人。過去幾十年來他和妻子、以及最小的兒子一起住在台東務農。去年老伴過世後,在台北工作的子女因為擔心東部醫療資源不足,為了方便就近照顧,將父親接到台北。兩個兒子輪流,一人一個禮拜,阿伯開始了他在台北的「換宿」生活。 兩個兒子來台北打拚了一、...
社會安全
劉介修
10 月 13,2014
【政策想想】日本在宅醫療參訪(一):老人不方便,醫生到你家
老人不方便就醫,台灣想的是:誰帶老人上醫院?日本想的是:老人不方便,醫生到你家。 愈來愈多的老人,因為行動能力的限制,或者居住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區,獨居或子女上班不在家,增加了他們就醫返診的困難度。家有高齡長者的子女,平常工作、家庭兩頭燒,當年邁父母遇到突發的健康狀況時,也往往無法即時尋求適當的諮詢,不知所措之際只能把老人往大醫院的急診送。結果是,在急診經過一番折騰,...
社會安全
劉介修
10 月 14,2014
【政策想想】日本在宅醫療參訪(二):醫生到你家,不只是為了方便
「老人的終老和生前一樣重要,因為這是在教人們如何面對生命。」(中野一司醫師) 全球最高齡的國家日本,從90年代起開始發動一系列的老人照護改革。除了透過「黃金十年」建構長期照護服務網絡,在2000年正式推出全面性的「長期照護保險」,醫療體系本身也開始展開反思:高齡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醫療照護? 日本推動在宅醫療的先驅者中野一司醫師認為,高齡社會的來臨,不該是「醫療崩壞」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