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陳清泉
11 月 28,2013
「凱爾特之虎」的甦醒
「凱爾特之虎」甦醒了。一度是歐洲富裕國家之一的愛爾蘭,在歐債危機爆發後,經濟一蹶不振,最後被迫接受國際紓困。總理肯尼(Enda Kenny)宣布,愛爾蘭將退出國際紓困計畫,邁向經濟主權與獨立之路。 1980年代的愛爾蘭,平均經濟成長率為2.4%,國民所得僅7,400美元,失業率則高達14%以上,1988年被〈經濟學人〉稱為「歐洲乞丐」。但是愛爾蘭明確定位要成為「歐洲之窗」,...
環境經濟
,
財政金融
,
中國問題
陳博志
11 月 19,2013
更多的競爭不必然造成更大的進步
「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句話在台灣深入人心。因為過去我們有太多不會受到競爭的特權事業,它們在利用特權謀利的同時,卻沒有明顯的進步,而讓人民相當反感,所以「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句話常被拿來做為廢除特權的重要理由,也因而深入人心。 現在我國這種特權事業已經不多,大部分產業都須面對相當程度的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句話變成常被用來支持對外國的開放,甚至有暗中變成「競爭可促成進步」或「...
電影戲劇
董恒秀
11 月 16,2013
【想想看電影】我的意外爸爸、無人知曉
連續看了兩部有關小孩子的電影,皆為日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小孩就是小孩,是枝裕和讓他們在最低壓力下演出小孩的本色,釋放出人的情感,留給我極深的印象。 榮獲2013坎城影展評審團獎,由是枝裕和執導的《我的意外爸爸》,10月25日開始在台灣上映,我是偶然在當天下午看到這部片子,這個偶然開啟我另一扇窗。 是枝裕和電影裡的小孩,就連出現不到一分鐘的小少年,...
林濁水
11 月 12,2013
【鄉巴佬異藝錄】政治覇凌VS.溫柔抵抗——張懸台獨宣言?(上)
一、誰「偽裝了小清新」? 張懸「偽裝不了小清新」,文化霸凌英國陸生,中國鄕民這麼說。其實,張懸反而正好是以典型的小清新風格溫柔地抵抗了一下愛國陸生的政治霸凌。張懸發表了「台灣獨立宣言」?其實張懸是提倡了獨立精神,但那獨立精神不是別的,正是小清新標榜的人當從集體主義走向個體獨立的精神。 英國陸生批張懸違背了音樂「No politics」的精神,說「這麼敏感的話題你私下愛怎麼說怎麼說,...
杜弘毅
11 月 11,2013
你不能不知的《台灣關係法》 (上)
前言:本文內容均非原創。筆者從沒上過密蘇裡艦與日本簽訂條約,也沒幫蔣介石總統照過相,更沒有替美國政府草擬台灣關係法。以下資料早在二戰結束後就存在,並且已獲得廣泛民間團體、學者、以及政府的討論,筆者將資料細心彙整,再次呈現於大眾。 第一章:台澎人民擁有台澎的主權,但台澎不是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 不管你今天認為台灣是獨立的國家,又或你認為中華民國早已是個獨立的國家,...
司法人權
陳為廷
11 月 02,2013
【時事想想】「縱放」王、柯的,是黃世銘、及馬英九
這可能是一個有違常識的標題。但去看一下北檢對黃世銘的起訴書,相信就不難理解。 自馬王政爭引發各界抗議馬英九毀憲亂政以來,有些人反問:「為何你們只罵馬英九,卻縱放王金平、柯建銘關說?」,進而指責抗議的民眾理盲。 我曾經一再重複我的立場:我並沒有縱放關說,我主張王、柯應在全民監督下,受國會紀律委員會調查。並且一直認為,王、柯之所以能夠「逃過一劫」,至今未能接受調查、受法律檢驗,...
文化研究
Chu Ka-li̍p
11 月 02,2013
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難解的結
十月21日中國時報的社論〈請教育部停止扼殺中華文化資產〉,引起台文界人士一片嘩然,期期以為不可,原因無他:台灣最寶貴的多元文化被簡化成中華文化。 雖然「中華」一詞出現年代極早,然而中研院學者王明珂、沈松橋指出,「中華概念被大量運用並且以炎黃作為始祖的想像則是在清末民初,為了富國強兵,複製西方列強的民族主義,甚至當年中國知識份子爭論要以黃帝或孔子何者作為中國文化的想像起點」。...
歷史書寫
王思為
10 月 10,2013
法國68年學運之啟示
1968年5月的法國學運對法國現代發展影響深遠,甚至被視為是促成法國社會進行大幅且深層的結構性變革之主要關鍵。有趣的是,68年的時空背景雖然與當下的台灣相去甚遠,但所呈現的病徵卻與近年來台灣發生的諸多事件有相似之處,頗值得玩味及參考。 出身於二次戰後嬰兒潮的當時法國大學生因受制於大學教育體系長年以來的沉痾與窠臼感到高度不耐,此外,...
何承恩
9月 06,2013
改革毫無民意基礎的監察院
近日監察院內鬨不斷,監察院長王建煊怒批監院「棄之有益」,並說監委是酬庸的談話曾引發監院內戰,加上基隆市長張通榮彈劾案兩度未過關,更有傳言內幕為張通榮宴請監委,如果傳言屬實,不僅是違反監院內規,也對國家產生了莫大的負面影響。不過,事實上從監察院的這些風波看來,不僅給人民一個重新注意監察院的機會,也給台灣一個大大的改革時機點,我們應該趁著這個時候,好好地、重新地審視監察院這個機構。...
中國問題
盧斯達
8 月 21,2013
「大家都是中國人」為甚麼比粗口更難聽
比粗口更難聽的話,乃一句「大家都是中國人」。除了因為大陸人在外地失禮橫蠻、在國內無惡不作,毀了所有華人甚至黃種人的形象以外,我們對這句話的感受,實牽涉更深層的民族身份問題。而這個問題自從1911年之後,都沒有好好解決,禍連至今。 我們討厭「大家都是中國人」,實由於「中國人」根本是一個空洞的詞語,是無法指涉有血有肉的眾人。因為「中國人」這個字所包含的東西太多,多到一個地步,就是空廢;...
‹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