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熱門
教育文化
格瓦推
10 月 10,2012
儒禍——論四書成為高中必修
前言 教育部將四書列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作為高中教育必修課程,在今年八月起實施。對台灣的下一代而言,可謂儒禍來襲。 何以言之為儒禍?線索就在馬政府作此決策的原因中。觀諸教育部的說帖:「重視中華文化精髓的承傳」、「培養道德倫理意識及淑世愛人精神」(註一),四書成為高中生必修,目的在於塑造文化認同與培養國民品格。前者是殖民之禍,後者是奴化之禍。 殖民之禍 所謂「...
教育文化
,
環境經濟
賀陳旦
10 月 10,2012
想想教育(三)
看來常造訪論壇的朋友在「想想教育」上,比較關心高等教育。以結果或問題的角度,看到現在年輕人就業困難,難免會責怪教育系統沒幫社會成材。大專是學校教育體系最後一棒,跑得不漂亮,更容易成指責對象。不過用就業率來評量教育績效,來指導教育方向?再怎麼講,恐怕也失之偏颇吧! 事實上今天畢業生謀職不易,也有人說就是幾十年來太強調明星產業,反而造成結構失衡,教育才是受害者。我們是不是回過頭從更基本、...
教育文化
樂當幸福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10 月 09,2012
孩子,我不想教你當個奴才
國中一年級的時候,我的教室剛剛好在訓導處旁邊的轉角處,班上有一半的同學,不需要轉頭,就可以一邊上課一邊看到訓導處所有的動靜,訓導處的窗邊總有好大好大的一捆藤條擺在顯眼處,當訓導處有老師拿起麥克風廣播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總有人該要遭殃了。 會被教到訓導處挨打的同學,很多都是學校中所謂最壞的孩子,老師打不夠換訓導處打,訓導主任通常把同學叫來之後,沒講幾句話,就是一陣的狂打,藤條猛烈的揮動,...
主權兩岸
楊憲勲
10 月 06,2012
從台灣原住民觀點思考釣魚台問題
歷史是沒有「假如」的,但是思考「假如」會很有趣。 自從2010年9月7日釣魚台列島中國漁船衝突事件發生以來,釣魚台問題再度被炒熱了。檢證過到目前為止台、日、中三方的政府與學者們關於釣魚台主權的主張,發現其中缺少了來自台灣原住民觀點的思考。 在1624年中國的明王朝與荷蘭之間擧行的澎湖島休戰協議裡,明王朝對荷蘭表明了台灣是無主之地的見解,勸荷蘭領有台灣。...
主權兩岸
徐子軒
10 月 06,2012
中國人願意學習台灣民主嗎?
自2008年馬政府上任之後,開始了一系列對中開放的政策。根據馬政府的邏輯是透過交往(engagement)經略中國,也有人批評ECFA是扈從(bandwagoning)之始。暫且先不論這些思維是否合理,或只是意識型態的產物,筆者發現,四年下來帶給台灣的,是一波新的中國熱。 這波中國熱之炒作,有別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聚焦於經濟利益,而是由內外交互作用產生,想要更了解中國的動機:...
教育文化
簡志忠
10 月 05,2012
快樂學習–孩子的祕密基地(下)
民國九十七年,幾個老「文藝青年」,為了實現讓全國319個鄉鎮的小朋友都能像大都會的孩子一樣,看到國家劇院級的藝術表演,紙風車開始長達五年,走遍全國各鄉鎮,包括離島,還有離島的離島的「藝術下鄉–孩子的第一哩路」活動。 總共演出381場後,去年十二月三日,「藝術下鄉–孩子的第一哩路」在台北的萬裡畫下感人的句點。總計來看表演的大人小孩高達八十萬人次,捐款人達26,710人次,...
教育文化
簡志忠
10 月 05,2012
快樂學習–孩子的祕密基地(上)
第一次和小翠接觸是在桃園的一家足部按摩店,球賽後,當地的朋友好意招待我們夫婦,他說小翠手藝好,可以幫助消除腳部疲勞。然而身形瘦小的她,引起我注意的是她手腕上清晰的幾道割痕。 朋友說小翠是單親媽媽,獨自撫養一個國一的兒子;為了這個了不起的媽媽,我和內人買了一本九折券,往後每個月最少一兩次從台北開車到桃園按摩,漸漸成了朋友以後,我們才知道她的辛酸故事。 她是越南人,...
國防外交
,
中國問題
吳尚書
10 月 05,2012
中國航艦背後的缺陷
中國在9月23日正式將航空母艦移交給人民解放軍海軍,不僅為其戰略姿態加分,也對台灣以及周遭區域構成威脅。但是這艘航艦軍事上的功效其實令人質疑,反倒是台灣近年建軍停滯,對鄰近國家釋放出來的「無意防禦」訊息,對台灣造成的威脅更大。 首先,中國雖然號稱取得俄羅斯Su-33艦載戰機的技術而仿製殲-15戰機,但是不同於過去在蘇霍伊(Sukohi)公司監製的殲-11(中國組裝的Su-27),...
媒體觀察
佛國喬
10 月 04,2012
台灣媒體裏的中國幽魂
戰後以來,除了少許敢與中國國民黨對立的媒體之外,中國民族認同一直是台灣媒體界最核心的工作宗旨,余紀忠、蔡衍明都不諱言對於台灣被中國併吞的期待,王效蘭則直說「別叫我台灣人」、「你們台灣人真可惡」(後者指尖閣諸島爭議);認同本身無可厚非,但支撐該認同的權力機制如何運作,就值得大大檢討了。 《戒嚴遺產》 在兩蔣時期,這類媒體一直與國民教育洗腦工程互相支援,並且憑著「...
司法人權
釋昭慧
10 月 04,2012
談「情」說「愛」話「清涼」
開學以來,似乎老是繞著「同志」主題在作演講,可能與暑期主持一場同志佛化婚禮有關。上週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演講,本週在玄奘大學清涼禪學社演講,下個月則是清華大學彩虹祭講座,信箱裡還有一份世新大學的邀約,目前尚未得暇回函。我遲疑未覆的原因是:再這樣「不務正業」下去,我的系所評鑑得開天窗,訪評委員一定會把我「死當」。 在玄大清涼禪學社的演講,題目是:「談情說愛話清涼」。...
‹
…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