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
政策想想
全球脈動
葉宇軒
6 月 15,2015
在地關廠,全球騙局:Hydis工人的抗爭之旅
六月九日晚上十點,我坐在中正一分局正門前,改作文。二十幾張指考模擬卷,題目是「買」。 「噯,妳不覺得這簡直就是一則魔幻寫實的寓言嗎?」意料之中的不期而遇,和朋友就地聊了起來。 眼前兩排密實的警察,像是什麼珍而重之的東西,就在小小的警局裡面。而我們很小的時候,都曾經以為,那是公平或正義云云的價值。補習下課,路過的高中生駐足瞻望,有人過去向他們解釋:這是一間掌握LCD核心專利的韓國工廠,...
教育文化
蔡穎杰
6 月 15,2015
微調課綱其實是生活世界的差異
課綱微調的爭議,暫且不論黑箱作業的部分,我們可以嘗試由Jürgen Habermas所提出的「生活世界的被殖民」(colonization of life-world)的觀念來探討隱含在中國史觀 vs 台灣史觀背後的根本問題。 Habermas所定義的生活世界,用通俗的解釋,應可理解為生活常識,生活世界可分為三部分 1.外部世界:主體對外部物理世界的常識。2.社會世界:主體對社會規範(法律...
國防外交
賴怡忠
6 月 15,2015
蔡英文成功訪美對台灣的意義(三) ──鞏固台灣得來不易的戰略契機
不要忘了第三勢力的正面影響 蔡英文訪美期間,受到來自前主席林義雄為立委選舉協調的諸多質疑。但是第三勢力在小英訪美期間也扮演了不可忽視的正面作用。 就在小英出發訪美隔天,時代力量於五月三十一日召開「面對美中,蔡英文應彰顯台灣價值、捍衛台灣主權」記者會。黃國昌於記者會還提到「美國作為台灣重要的民主伙伴,應支持台灣民主自由與保障人權的普世價值,美國更應切實履行其一再公開表示的承諾,...
全球脈動
,
國防外交
賴怡忠
6 月 13,2015
蔡英文成功訪美對台灣的意義(二) ──從幾個事件看美國態度與國際事務經營
從三個議題的處理看幕僚作業的深度 蔡英文此行的準備相當充分,特別是她在CSIS的演講內容,其等級幾乎是國政演說了。感覺蔡像是以準備就職演說的態度在處理這篇演說,其內容豐富,主動掌握議題,也對外界矚目的兩岸關係放在一個適當,但非支配性的位置。 這裡提供三個面向以理解此行的幕僚準備工作,不僅反映在CSIS正式演說,也包括發表的文章,以及演說外的Q&A問答等。...
國防外交
賴怡忠
6 月 12,2015
蔡英文成功訪美對台灣的意義(一)四年苦工歡呼收割
訪美成功超乎預期 蔡英文此次訪美結果十分成功,不僅會面的規格夠高──進入白宮與國安會官員會面,進入國務院會見副國務卿,這都是開了台灣總統候選人的先例。美國務院官員也對記者表示會談本身具建設性,並對蔡英文願意來訪溝通意見表示感謝。與四年前蔡同樣是以總統候選人身分訪美,但會面的層級在前一天都無法確定,同時還發生國安會資深官員在結束談話後主動向《金融時報》放話,從背後給小英插一刀等作為比較,...
教育文化
李威寰
6 月 11,2015
真正的「語言癌」,在國中會考的考卷上
今年的國中會考,作文題目是「捨不得」,有考生描寫遺失手機的心情轉折,被主事者作為範文,引來一些批評,例如朱宥勳〈為什麼作文裡都是阿公阿嬤?〉筆者試著站在一個國文教師的立場,討論包括「手機」在內的幾篇範文,它們能夠被引為範文的理由在哪裡? 就筆者從教育部網站看到的三篇範文(http://ppt.cc/PGQmN),其中一篇即為〈手機〉,一篇描述「捨不得他人捨不得」的心情(以下簡稱〈...
司法人權
朱媚妹
6 月 11,2015
面對刑法,談轉型正義正是時候
一再的社會重大案件發生、也一再地激起衝突也無解的爭辯,其實,我們都已陷溺在窠臼中無法自拔卻不自知,而傳統和世俗價值觀就是這窠臼的主體。 無論「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的主張,本質上就是窠臼。因為,「死」是人類生命中最深的恐懼與懲罰嗎?「活著」一定是人人最唯一、 最熱切的企盼嗎? 有些人,確實怕死想活,數十年前作家梁實秋在嚥氣前,慌亂顫抖的筆觸寫下「...
教育文化
劉承寰
6 月 10,2015
臺灣教育系統欠缺什麼,你知嗎?
在台灣受教育十二年,直到去年到加拿大讀大學。雖然目前只在加拿大讀了一年,但在這一年對讀書與教育的看法卻完全改觀。 問題就出在台灣從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台灣受教育時,我討厭讀書,更討厭學校保守的風氣,用強迫的方式叫我學習。我們被訓練成機器;對長來說,教育就是背誦,因為只要將課本寫的牢牢記住即可進入好的高中與大學。但教育真該是如此嗎? 剛到加拿大時我看到許多熱愛讀書的學生,...
社會安全
林耀盛
6 月 10,2015
社會問題無法只以個人病理化理解
隨機殺人案的女童犧牲悲劇,又引發正義感的凝聚和集體情緒的宣洩。兇嫌面對仍有無限未來想像的兒童面容仍「一刀斃命」的殘忍,更召喚出法律制裁、信誓討回公道的倫理關照。 這是個充滿社會衝突的處境,彷彿每個人都在尋求抒解的出口。於是,恐怖他者的現身成為可以投射情感的指責對象,我們往往認為表達譴責的聲音,就可以寬解內心的焦慮不安。但真正的社會安全信任的失靈,若只是將之「個人病理化」處理,...
國防外交
吳明杰
6 月 10,2015
【國防想想】 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有望
2012年盛夏,兩艘船尾飄揚著鮮紅太陽旗的日本特戰小艇,從夏威夷珍珠港內的白色「亞利桑納號」紀念館旁航道飛馳而過,艇上的日本海上特種警備隊(SST)兩棲蛙人突然在珍珠港內現蹤,這回不是要像70年前的日軍前來偷襲美軍,而是與澳洲皇家海軍正在參與美軍主導的「環太平洋」聯合軍演(RIMPAC)海上救援演練。 隨後幾天,三名俄羅斯高階軍官,也身著軍服搭乘美軍C-2A運輸機,...
‹
…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