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馬想想】 依法行政謝謝指教 vs. 無法可管嘿嘿一笑

前陣子王丹想要回台就醫,但缺了回美證,基於美方作業緩慢,因而公開請求台灣移民署通融,被許多鄉民認為是「耍特權」。而移民署大義凜然地跟王丹說道:「很抱歉,一切依法行政,恕難辦理」。

而這陣子震驚全台的高雄氣爆事件,在最後究責之時,經濟部竟然兩手一攤,說石化管線「無法可管」,而對於公布管線一事,竟然是「基於國安,不便公布」。

 

然而,「法律」二字在這兩個案例上,是包著糖衣的毒藥。

【島嶼邊緣】他們的小確幸是我們的大不幸

最近台灣特別流行「小確幸」這個詞彙,廣告文案到處都是小確幸。小確幸一詞源自於村上春樹在1986年的散文作品集「ランゲルハンス島の午後」(台譯「蘭格漢斯島的午后」)。村上春樹在此書中篇名為「小確幸」的文章裡描述他收集男用underpants與汗衫,是人生中小而確切的幸福。

我們不知道村上春樹追求的最終幸福是什麼,但對村上春樹來說,收集他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一種小而確切的幸福。在台灣,結婚、買房、生兒育女、買車等等可能都是許多年輕人追求最終的大幸福;不過,對當代許多年輕人而言,在馬英九帶頭示範的22K政策下,大家不敢奢望能夠存錢買房,結婚也不敢有小孩,大家對於未來不抱太多希望;於是,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去享受當下的人生,找尋小而確切的幸福。一杯咖啡、一場電影、綁約換來的iPhone、存了幾萬元去日本北海道一趟等等,都成為年輕人自己能掌握的小確幸。

【時事想想】憶起陳定南與王永慶的六輕石化大戰

高雄石化氣爆,疑似李長榮化工的丙烯管線漏氣,造成高雄市多處爆炸導致傷亡與財產損失慘重,台灣石化安全再度引起國人注意。長年以來,發生在新竹、 高雄與雲林六輕等地的石化工安與污染事件,屢次佔領新聞版面;但是,此次爆炸威力的衝擊與畫面的震撼,才引起國人對石化安全的重視。

不可否認,在現階段與可預見的未來,石化產業在台灣的經濟與工業發展依然佔有舉足輕重之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需要兼顧,這是我們所認同的基本價值,但是石化業的工安與環保問題,從台灣的歷次工安事件來說,顯然是業者的良心問題以及政府的督導問題。

談到石化,不免談到台塑六輕(第六套輕油裂解廠)。六輕是全球最大的單一石化園區,它的興建過程充滿「挫折」,直到雲林伸出歡迎的雙手。然而,六輕在雲林 造成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不僅工安問題頻傳,污染環境與影響附近居民的健康問題也層出不窮,最重要地,台塑當年的承諾幾乎都跳票。

高雄重建迢遙,最缺政府關心

午夜夢迴,我遙想著八月一日凌晨高雄街頭的情況。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氣味,警消穿梭在馬路上警戒,居民都感受到一股沈悶卻說不出的不安。然後,一陣天崩地烈的爆炸襲擊而來,房屋震動、玻璃碎裂,一瞬間叫喊聲、警報器四起,沒有人知道該怎麻辦,眼前盡是滿目瘡痍。那一刻,只想到家人,拖著他們直奔空曠處,公園滿是不知所措的人們,茫然無助。

我並沒有親身遭遇,我的假想也不過當時受災人們所遭受的千萬分之一,但我已經感受到人們在鉅變中的渺小與無奈,生命的脆弱與不安就是這樣存著。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重大天災、人禍發生後,國家必須擔負起救災、重建的責任,扮演穩定人心、恢復舊貌的角色,讓人們回歸正常、穩定的生活。特別是重建。

夾在家樂福工會與雇主間的員工在想什麼?

2014年8月9日這天家樂福工會及聲援團體到家樂福抗議家樂福解雇三名工會幹部,其中一名幹部的解雇原因甚至是因為例行檢查蔬果品質的試吃動作,讓人不得不懷疑家樂福開除這三位幹部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打壓工會,因為這幾年工會不斷揭發家樂福加班費及變形工時未依法辦理的惡行,而記者會結束後被解雇的工會幹部帶著大批聲援民眾進入賣場,想要實際進到工作現場說明自己的工作內容。

在手扶梯前有個家樂福員工擋住媒體及抗議民眾,表示沒經過申請的媒體不能進入,一陣僵持後大批人馬總算進到賣場,大家一邊聽著被解雇工會幹部說著他的日常工作,一邊到處看看家樂福架上的商品是否真的如記者會時說的有許多已過期,結果竟然也真的發現了一些過期商品。

別再說「天佑台灣」了!老天沒那麼蠢

台灣這幾年來的各種爆炸性社會事件,是天災?是人禍?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現在台灣之所以會有重重弊病,不是高官富賈有多麼腐敗貪婪,而是我們多數的一般人,還過著沒有理念的生活,我們都只考慮私利,或看得很短,或懶得去看。可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自己和你的小孩如果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會自己嚐到這個苦果,這個就是「現世報」。

還有多少因為短視而埋下的「未爆彈」,正等在某個平凡的一天,突襲我們至親好友的生命?還有多少因私利而偷渡的「污水暗管」、「黑心產品」,正讓我們的身體悄悄染上不治之症?等到事情發生了,再辦什麼大型晚會說「天佑台灣」,根本就是在黑暗裡點燈,沒打算走出黑暗!

高雄氣爆事件,顯示台灣還沒去殖民

高雄氣爆至今,我們看到一幕幕的政治大戲上演,最高潮處,乃是經濟部長張家祝的請辭,在公開聲明中,他寫道:「在惡劣之政治環境下,本部重大政策均無法推動,家祝已感心力交瘁,尤其許多在野人士,只有杯葛,沒有是非,罔顧全民利益,不斷癱瘓各項政務,令人完全無法苟同,長此以往,國家前途極為堪憂。今天,高雄氣爆事件持續紛擾,國家已停滯不前,而地方仍持續指責中央,造成政局動盪不安……。」

 

一個執政的政務官辭職,竟然是怪東怪西怪在野陣營,讓人搞不清楚,到底誰在執政?但我感到興趣的是,這樣子的聲明,跟花媽在螢幕上每天彎腰道歉、甚至因為自己的團隊橫向聯繫不夠而道歉,有著什麼樣子的不同文化意義?

【開往台灣的慢船】缺席的台灣戰爭記憶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年正好滿百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至今也有69年,因此,無論是6月6日的諾曼地登陸、8月6日的廣島原爆、8月9日的長崎原爆,以及8月15日的二戰終戰日,明年都將屆滿70週年。在台灣,這叫作國際新聞;換句話說,也就是比較乏人關注的新聞。

每年6至8月的這些紀念日,我們總慣於看著歐美參戰國一再的悼念陣亡將士,強調一個世代的犧牲,拯救了包括我們在內的往後數個世代,看著日本民眾追思原爆中犧牲的亡者,一再呼喊「平和國家」的重要性,然後感覺這些事彷彿和我們全然無關。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太平洋戰爭期間,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至少有二十萬餘人直接涉及太平洋戰爭,擔任志願兵或是軍屬、軍伕(非戰鬥人員),其中有三萬人以上陣亡。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後,亦有人被徵召至中國參與國共內戰,更有人被俘後穿上解放軍戰袍,再參與韓戰,與南韓和美軍作戰。

一個月後回望香港七一遊行

一個月前,香港人爭取普選的運動在台灣媒體獲得大量曝光,各界人士,尤其是社運與學運中人,無不爭相表現對香港的聲援。我在當時(大約是7月4日)寫了一篇「潑冷水」的文章,警告運動沸沸揚揚,但公民展現能量與爭取到實質政治成果,往往是兩回事。投到台灣兩家「比較正常對待民主聲音」的紙本媒體,不意外地都被投籃。事隔一月,爭取普選運動的代表們居然把主導權丟回人大決議(八月底),名義上蓄勢待發,實質上坐視運動失速墜地,當初所憂慮的,似乎逐漸成真……

一如台灣,香港的公民運動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但距離所爭取的目標,卻總是那麼遙遠。

請辭逼退口水戰,敦促聚焦救災與重建

很久沒有聽到,台灣竟然有政府官員,為了政務推動疏失造成的損害,自動辭職下台的消息了,以至於當我看見高雄市副市長與三位局長,為了高雄氣爆案而集體請辭時,還愣了一下,以為是假消息。

請辭新聞出來後,網路上不外乎兩大派聲音,一派是罵這些請辭的官員「落跑」,不負責任;另一派則認為,留下來善後才是真正對高雄有幫助,不應該請辭。僅僅只有非常少數的人知道,官員為政務負責請辭下台,是「責任政治」的體現,才是真正為官者的風骨。

不知道曾幾何時開始,台灣的政府高官,似乎不再需要為了錯誤的政策造成的傷害下台,甚至還能以荒謬的藉口硬拗,說自己留下來是為了解決問題(說得好像問題只有你當部長才能解決一樣?),請辭反而成了不負責任的事情。 話說回來,高雄市副市長與三位局長,為何在這個時間點上請辭?

按照「責任政治」的邏輯,不就等於認了高雄氣爆案的責任,真的都在高雄市政府身上了嗎?不就讓經濟部真全面卸責,推得乾乾淨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