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辭逼退口水戰,敦促聚焦救災與重建

友善列印版本

很久沒有聽到,台灣竟然有政府官員,為了政務推動疏失造成的損害,自動辭職下台的消息了,以至於當我看見高雄市副市長與三位局長,為了高雄氣爆案而集體請辭時,還愣了一下,以為是假消息。

請辭新聞出來後,網路上不外乎兩大派聲音,一派是罵這些請辭的官員「落跑」,不負責任;另一派則認為,留下來善後才是真正對高雄有幫助,不應該請辭。僅僅只有非常少數的人知道,官員為政務負責請辭下台,是「責任政治」的體現,才是真正為官者的風骨。

不知道曾幾何時開始,台灣的政府高官,似乎不再需要為了錯誤的政策造成的傷害下台,甚至還能以荒謬的藉口硬拗,說自己留下來是為了解決問題(說得好像問題只有你當部長才能解決一樣?),請辭反而成了不負責任的事情。 話說回來,高雄市副市長與三位局長,為何在這個時間點上請辭?

按照「責任政治」的邏輯,不就等於認了高雄氣爆案的責任,真的都在高雄市政府身上了嗎?不就讓經濟部真全面卸責,推得乾乾淨淨了嗎?

高雄氣爆案件如果發生在其他正常的民主國家,主管石化產業的中央單位首長,第一時間就該請辭下台了,哪能像台灣這樣還派出底下官員護航,甚至把責任全往地方政府身上推,指責地方政府抹黑中央部會!

雖然我並不認為,高雄市政府在氣爆事件上可以全身而退,可是經濟部身為石化產業的主管機關,身為特許產業的李長榮化工,有些事情地方政府是知情而未必就有權力處理,不是嗎?好比說氣爆當晚,救災人員其實有要求相關業者先關閉管線,可是根本沒人理睬,不是嗎?

為何在確切的責任歸屬還未釐清之前,副市長與三位局長只因某些看起來好像的確與高雄市政府有關的疏失就請辭下台?

試想,當社會上一直有一群人,在高雄被炸死了三十人,受傷三百多人,牽連上千戶的大型災難之後,仍然處心積慮的戰藍綠,只想把責任往高雄市政府身上推時,這已經是政治鬥爭而非單純救災,政治惡鬥只好以政治手段處理。既然有人要高雄市政府負責,那相關局處官員就集體請辭,概括承受石化業在高雄所留下的歷史共業之惡果。

當高雄市政府的官員,爽快的承擔起責任下台,苛責者的輿論還能繼續發酵多久嗎?難道社會大眾真的覺得責任都在高雄市政府嗎?未必如此吧?應該很少有人覺得,高雄市政府完全沒有疏失,但也同樣沒有多少人相信,經濟部可以完全撇得一乾二淨吧?多數人的態度應該是,經濟部、高雄市政府與李長榮化工三方都有責任。既然三方都有責任,人民接著會看的就是,誰最勇於任事,承擔責任,解決問題?

當高雄市政府的官員承擔起了政治責任,請辭下台了,接著社會大眾肯定會追問,那主管石化產業的經濟部,到底又做了什麼,承擔了哪些責任?

負責規劃與制定石化產業的主管機關,在出了事之後,除了卸責積極外,實在看不出有太多承擔責任的作為,反而是長年淪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犧牲體系」的高雄市的官員,一發現有疏失,率先承擔起了所有責任,社會大眾對兩造雙方的反應會作何感想?

某種程度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副市長跟三位局長請辭後,經濟部長與次長隨後也不得不跟進請辭吧?雖然表面上張家祝請辭,是為了抗議地方政府指責中央,造成政局動盪,一肩扛起責任而請辭(次長則是以與部長同進退為由請辭,實際上可能害怕被拉上來當部長,收拾無法收拾的爛攤子),應該是馬政府害怕地方政府官員一肩扛起疏失責任請辭之後,民意輿論壓力一面倒地批判經濟部的無作為而讓部長請辭。合理懷疑,請辭根本非張家祝本人之意願(君不見請辭信中諸多埋怨),而是來自更高層的授意。

也就是說,高雄市副市長跟三位局長請辭,逼馬政府讓張家祝部長也得請辭負責,替中央部會止血,不但護住了花媽,不讓把氣爆責任全往高雄市政府身上推的人得以繼續渲染下去,更替高雄市政府爭取到與中央談判往後救災與究責的籌碼。畢竟經濟部長和次長雙雙請辭了,不可能再繼續堅持經濟部沒錯論,除非中央真的想把高雄石化產業的主管權交給高雄市政府?

眼下看來,副市長與三位局長的辭職,是忍辱負重,以退為進的一招險棋,也的確逼出經濟部長與次長雙雙辭職,逼中央將高雄氣爆事件焦點暫時拉回救災與重建之事上,至少不要在這個節骨眼上,繼續難看的政治鬥爭與推卸責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