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的世界史》旗幟就是宣示力量:同志彩虹旗

「我們是一個民族,要說一個部落也行。旗幟就是宣示力量。」

——同志彩虹旗設計人吉伯特 貝克(Gilbert Baker )

雖然旗幟仍被當做民族國家的專用品,但這是旗幟當道的時代。現在似乎有各式各樣的旗幟,從地方運動隊伍到全球性的運動與組織——如同志彩虹旗和藍色的聯合國會旗——無不飛舞著旗幟。

沒錯,你不會在伊斯蘭國負隅頑抗、仍據守的少數地點看到這兩面旗幟,它們在北韓也不多見;但後者代表世界團結的理念,前者則是已開發世界普遍承認的標記,代表自由的概念適用於所有人。從科學上來說,彩虹僅是天空中出現的弧形光譜,因光線在水滴中的反射、折射和散射而產生—但它是何其漂亮啊!自有人類以來,能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便抓住了我們的想像力。

在猶太教和基督教文明裡,彩虹是上帝不再以大洪水淹沒世界的象徵。在基督之前的北蠻人心中,彩虹是連結地球與神祇之家的橋梁,但只有德行俱佳的人才能使用它。根據《鳩格米西史詩》(Epic of Gilgamesh)的記載,蘇美人(Sumerian)認為它是核准戰爭的表徵。加彭的芳族人(Fangpeople)不准小孩看彩虹,因彩虹在他們的超自然經驗中用於宗教啟蒙,緬甸的克倫族(Karen)則認為它是邪惡的象徵。

【鐵份補給】從澀谷新站看東京地下鐵銀座線發展歷史

2020年的1月3日,日本仍在令和時代第一個新年年假,位於澀谷的地下鐵澀谷新站正式啟用,除代表著澀谷地區再開發計畫,邁入新的紀元,對於已有93年歷史的地下鐵銀座線,也具有不同的意義。

東京地下鐵(TOKYO METRO)銀座線,不但是日本最古老的地下鐵,也是亞洲第一條通車的地下鐵,然而歷史悠久的銀座線,走過戰亂與艱困的年代,進而復興、重建,時至今日仍不斷的進化,在第二次東奧舉辦的時刻脫胎換骨,也帶給人們驚豔。

【聽那些女孩唱歌】乘上崔西.查普曼的快車,奔向革命之旅——Tracy Chapman

聆聽崔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絕對不是一種輕鬆愉悅的經驗;她的嗓音低沉,帶著淡淡的苦澀,卻有著某種可以將靈魂深處吸出、浮起的力量;在她那表面上輕描淡寫、娓娓道來的諸多故事中,往往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悲哀、苦痛,撼動了人心,更激起了反抗的力量。

【被遺忘的歷史】青年自覺運動的操作與迫害(上)

2020年的台灣大選出現好幾項新紀錄,其中備受國內外媒體矚目的,除了總統當選人得票數創記錄之外,就是青年蜂湧而出創下投票率新高,讓不少國家的媒體頗為驚艷並稱羨不已。

有一些評論分析,青年選票之所以會出現空前踴躍,是被「亡國感」、香港反送中抗爭,以及中國國民黨的墮落催發出來的,無論哪一種因素或綜合性的因素,人們看到的是機場、高鐵站、台鐵站、客運站湧現的青年人潮,看不到的是從社會每一個角落走出來擠爆投票所的青年族群,予人感動的情景猶勝2004年228的「百萬人手護台灣」活動,堪稱為兩個世代青年「抗中保台」的「台灣青年自覺運動」。

「青年自覺運動」對1960年代的青年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在他們的年代也曾有過一個不同的「中國青年自覺運動」,那是蔣家王朝時期由殖民統治者主導、操作,發現有失控之虞後又以整肅、迫害遏阻,純粹為了鞏固統治正當性、對青年進行意識形態洗腦的八股運動。

那次以政治迫害收場的運動,是從1963年5月18日起頭的,兩天後,台灣大學的團派青年出面發起「五二〇青年自覺運動」,幾個月後卻捲起一片風潮。

2020是台美關係機會年

令人屏息以待的選舉終於結束了,蔡英文總統一如預期成功連任,而且得票取得八百一十七萬的新高,同時民進黨也保住立院多數。如與基進黨以及林昶佐、蘇震清、趙正宇等部分無黨籍人士加總,可說已取得相對穩定的立院多數。這個在中國銳實力對台灣滲透分化、輔以軍事威脅與國際打壓的狀況下出現的得票結果,就是個反親中保台灣,嚴拒一國兩制、捍衛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等主張的公民投票。一個不在投票現場的中共卻成為台灣選舉的最大輸家,北京現在想必是裡外不是人。

但畢竟世界不是圍繞台灣在旋轉,雖然今年的台灣選舉世界高度關注,但基本上世界情勢不會因為台灣的選舉結果而出現重大變化。一月十二日的國際情勢還是照自己的邏輯在運行。美中依然在一月十五日簽署第一階段經濟協議,伊朗情勢依然緊張,對川普的彈劾案還在國會等著表決。這些事情都不會被台灣選舉結果影響。

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英簽訂《天津條約》,隨著1860年臺灣開埠,眾多西方人相繼來到亞洲,有官員、牧師、軍人、商人、探險家……。在這股熱潮中,英國攝影家湯姆生開始了亞洲漫遊。

1862年到1866年,他以新加坡為基地,遊歷了馬來亞、蘇門答臘、麻六甲海峽、斯里蘭卡、印度、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1870年到1871年4月,他又進行第二次亞洲旅行,從香港出發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造訪廣州、福州、廈門、汕頭、潮州、臺灣等地,拍攝了大量照片。

1871年4月1日,湯姆生跟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搭輪船到臺灣,隔天兩人在打狗(高雄)上岸,然後到臺灣府城(臺南)、拔馬、木柵、柑仔林、火山、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再回到木柵。他從不同的角度為臺灣寫歷史,臺灣的面貌因此變得清晰了。湯姆生記錄了平埔原住民的生活細節,留下一張張涵蓋地景、風景、維生、產業、植物、動物、房屋、服飾與人物等樣貌的照片。

臺灣府城與近郊

關於1871年的臺灣府城與近郊,湯姆生有以下兩段描述文字:

游永福

1953年出生於高雄縣甲仙鄉山內埔山區。十八歲開始寫詩,長年致力於閩南語教學,並挖掘故鄉甲仙的文史產業,以及湯姆生攝影與旅遊報導之研究。2012年規劃和導覽「甲仙尋奇:甲仙文化體驗之旅」活動,完成「甲仙樟腦芋筍梅好客新天地:甲仙區客家文史產業調查研究計畫」;2015策劃「就是要看見臺灣之美: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特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醫起共讀 守護兒童權利

選舉過後,激情落幕,欣喜地看到這次有幾位提出「親子議題」、「兒童人權」相關政見的立委即將進入立法院,似乎孩子們的未來,可能可以有個不一樣的希望。在等待立法院交接之時,或者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一起來築夢。

國健署「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家庭是健康照護的重要一環

國健署2016年發布「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對於兒童健康照護方面,這份報告裡指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家庭」是健康照護中的重要一環;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越會在孩童3歲時進行導讀,這對孩童往後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以及社會互動上等指標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這種情形稱之為「馬太效應」——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這種效應普遍存在於各種領域,經濟、社會、教育、當然也存在於嬰幼兒閱讀。然而閱讀的「馬太效應」不打破,可能進一步造成日後教育程度、社會成就乃至於經濟貧富的馬太效應。

吳淑娟、李欣蓉(台灣醫起育兒愛閱協會)

吳淑娟: 羅東博愛醫院新生兒及兒童加護病房主任,協會理事長,心理學碩士

李欣蓉: 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協會常務理事,法律學碩士

三大視角之外:從越南、馬來西亞的角度看孫中山

台灣人熟悉的孫中山,大部分來自三個視角:藍的覺得孫中山是偉大的國父,綠的對孫中山定位看法複雜,紅的則認為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這些都是台灣人熟悉的視角。

但除此之外,孫中山與東南亞關係也很密切,研究孫中山,不妨以越南視角和馬來西亞視角出發。

越南視角的孫中山

其實,越南和孫中山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甚至孫中山本身的著作都有提到越南。孫中山的大亞細亞主義最關注的就是東南亞,越南更是重中之重;三民主義甚至被翻譯成越南文。

同時,孫中山著作中,《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畫》、〈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支那保全分割合論〉等著作之中皆提到越南,可看出孫中山認為越南在其革命事業之中發揮的重要性,此外,孫中山也曾提及「東洋之倡保全」,孫中山革命事業必須提攜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