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想想】 當巴勒斯坦隔離牆作為一種觀光財

友善列印版本
2002年夏天,一位巴勒斯坦自殺炸彈客在希伯來大學的學生餐廳轟然引爆炸彈,造成近百位學生死傷,死傷者中,包含數位美國年輕人。
 
自從那場震驚以色列全國的爆炸案後,以色列官方決定對巴勒斯坦採取隔離(segregation)措施,沿著巴勒斯坦地區豎立起8、9公尺高的隔離牆。這道牆至今仍在持續圍繞著猶太屯墾區周圍,不斷擴延、建造中。
 
對巴勒斯坦人而言,這一道道牆宛如把巴勒斯坦「國」,變成巴勒斯坦「監獄」的罪魁禍首。
 
這道牆把諸多巴勒斯坦城市隔絕成一座座悲情城市。但這些悲情故事,某種程度卻也搖身成一種「觀光財」。至少,居住在伯利恆的40多歲女士克萊兒(Claire)有賺這種錢的能力。
 
克萊兒一家人世世代代都住在伯利恆。年幼時,她常跟哥哥在家對面的宗教聖地「瑞秋之墓」(Rachel's Tomb)玩躲貓貓。但2002年後,隔離牆瞬間橫亙在她家和「瑞秋之墓」之間。
 
圖說:隔離牆把克萊兒家和「瑞秋之墓」活生生地隔開。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當家裡對面的馬路,變成隔離牆後,她的紀念品店生意就此瞬間墜入地獄。
 
然而,隔離牆剝奪了克萊兒的生計,卻沒法割掉她三寸不爛之舌。許多巴勒斯坦人把隔離牆變成天然的「隔離牆博物館」。在「博物館」上,貼著許許多多巴勒斯坦人的「內心戲」,訴說著大大小小的悲慘境遇。
 
圖說:隔離牆上,貼滿許許多多的當地巴勒斯坦人的自身故事。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沿著一道道的隔離牆,一幕幕巴勒斯坦人的淌血事蹟歷歷在目。
 
克萊兒最大的能耐,是把自己和同胞的故事變成栩栩如生的「說書」題材。她不直接「做生意」,而是先向遊客或外人「說故事」。她和遊客可以沿著牆邊,說著、說著「不小心」說到店裡。
 
今天傍晚,我隨同一團來自波士頓大學的社會學課程學生,一道參訪了圍繞在伯利恆周圍的隔離牆。在當地巴勒斯坦導遊的行程表內,克萊兒的紀念品店是不存在的。
 
但當克萊兒遠遠看著20幾個「美國財神爺」,浩浩蕩蕩沿著牆邊走近,她眼神頓時迸發著光芒,如同充滿朝氣的新年曙光。
 
頓時,她踩著電音三太子的風火輪、提著黃金聖鬥士摩羯座的手刀,從100公尺外立馬奔向「美國財神爺」,登高一呼,開始滔滔不絕地「講故事」,儼然是另類的「異議人士」。
 
圖說:克萊兒正在發揮三吋不爛之舌,對外人傾訴自身境遇。這是為了生活,也為了表達巴勒斯坦人在隔離區的不滿。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其認真之神情,完全把同胞導遊晾在一旁。我和克萊兒算是第二次見面,她以為這團是我帶來的,極為興奮,熱情極了。
 
克萊兒告訴「美國財神爺」,她的店裡有以色列軍人如何「欺壓」巴勒斯坦人的「罪證影片」,邀請大家到店裡欣賞。
 
想當然爾,影片看著看著,就看到這群美國年輕人開始在店裡「手殘」。手裡拿著的,不是木雕耶穌基督像,就是明信片;不然就是一塊15美金的「巴人抗爭墊板」。
 
一位波士頓大學職員還很高興秀出她購買的戰利品:「你看,很漂亮吧!」。「一塊15美金的墊板妳買得下去?!」我真服了她。
 
一團人在店裡面搞到行程大延誤,導遊在外頭一直用阿拉伯話狂叫「YALA、YALA」(走吧!快點!)。粗估一小時下來,克萊兒店裡起碼狂撈400美金以上。
 
罵歸罵、抗爭歸抗爭,隔離牆也變相讓克萊兒發揮「所長」,完美無缺地把「講故事」和「做生意」相融合。否則,在競爭激烈的伯利恆紀念品店市場裡,她店裡「貴森森」的商品恐怕一件都很難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