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
史努比
3 月 07,2016
【開往台灣的慢船】軍人不該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
理論上,台灣應該會是全球軍民關係最好的國家之一,因為幾乎所有成年男性都服過兵役,對部隊再熟悉不過。事實卻相反,台灣人不屑、唾棄軍人的程度恐怕是全球僅見。為什麼?除了歷史與結構性因素之外,台灣軍人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才是根本原因。最近的憲兵隊和教官事件,提供了最佳例證。 歷史與結構性因素 台灣軍人的地位低落,如果要細說從頭,我們無法忽略其中的歷史與結構性因素。...
主權兩岸
林忠毅
3 月 06,2016
臺灣眼看中國夢
「哇!中國不一樣了!」 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歸納為國家、社會及公民個人三個層面,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近年,這些價值觀以不同的方式在中國的觀光景點、巷道街弄、工地鐵皮外牆傳播著,無論是透過大型看板還是任何有屏幕的影音媒體,...
電影戲劇
陳俊光
3 月 06,2016
從大尾鱸鰻到奧斯卡 談無所不在的歧視
不久前,《大尾鱸鰻2》被認為「歧視達悟族」;上星期,奧斯卡頒獎典禮也被批評為「歧視亞裔」。這都是針對某個橋段的內容,其實還有更嚴重的、更全面的系統性歧視,如Chris Rock 提到的白色奧斯卡、早年馬龍白蘭度抗議的「歧視美洲原住民」、以及發生在台灣的「歧視本土」。(註一) 台灣電影的系統性歧視 在《大尾鱸鰻2》中,性騷擾的、混黑道的、性侵女學生的、性飢渴的、乃至對達悟人出言不遜的,...
教育文化
陳德愉
3 月 05,2016
【內地想想】 謝謝妳記得我們,可是~
總統大選投票的前夜,下了一夜冷雨,但是板橋體育場內羣眾沸騰。台上,蔡英文的頭髮已經被浸濕,她的聲音有點啞,但是很清楚,她告訴台下所有群眾,她過去曾在埔里教過小朋友英文的事──他們現在已經長大念大學了,她在台上對他們說:「我要告訴你們,我還記得你們⋯⋯」 她真的記得這些孩子,不是隨便講講,因為就在上一週,蔡英文在公開的演講中,提到了她為經濟弱勢兒童規劃的「教育發展帳戶」,...
諶淑婷
3 月 05,2016
【時事想想】台北媽媽說:讓我們勇敢追求友善育兒的職場
想像一下,什麼是友善育兒職場?給付薪水且夠長的育嬰假、上下班時間可變動的彈性工時、合理的臨時育兒假以應付突發意外,以上是讓孩子與成人生活隔離的照顧模式,能不能多一種可能,在職場裡也能有一處孩子的安身之處? 自從日昨余宛如立委提案修《立法院議事規則》,希望增加「出列席委員及政府首長之三歲以下嬰幼兒,有餵哺或照顧之需要者,不受前項之規定。」網友評論一半叫好,一半則是批評如潮水,孩子哭了怎麼辦?...
政黨政治
陳峻毅
3 月 04,2016
當反法西斯成了法西斯
隨著台灣主體意識反映在政治上的政權輪替,人民開始會注意並思考到關於空間正義的主體性問題,其實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而關注的地域性自然會從首都開始。事實上,從柯文哲推動城市美學、拆除忠孝橋引道以來,到福祿猴引發的公共美學爭議,再到前幾日隨二二八而高漲的「全台裝置藝術『蔣』」活動,都是台灣人民在伸張政治主體性之後,開始意識到空間美學及其合理性的集體反映。其中,空間的去威權化,並不是突來的破壞公物主義...
環境經濟
張昭仁
3 月 04,2016
綠色價值的經濟策略
紅色供應鍊是過去八年馬政府親中經濟政策培養出來的產物,它的特點是對臺灣目前產業的替代性高,它有中國低工資,內需市場及共產黨政府的支持。過去跟他們互動高的產業都面臨他們的競爭,結果就是失血行銷,從壓低工資到潰敗被低價收購,進一步透過資本市場運作,用臺灣錢控制台灣產業。這己經不是假設性議題,而是馬政府末期正在發生的現在進行式,也是馬政府八年經濟政策的總結。 如何跳脫這個困境是台灣經濟迫切的議題...
政黨政治
蔡榮裕
3 月 03,2016
接下來是品味之戰了:關於台灣歷史傷痕的療癒
做市長的職位,該做些什麼超乎個人的情感和想法,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但是就個人層次來說,在二二八期間騎腳踏車的雙塔行程裡,關於汗水和淚水的課題,以及是否為包容的課題,倒是值得從心理學角度來想想,何以引來兩極化的議論?試著和其它情境做比較,來推論和想像這次雙塔行裡的心理學內容,但無意說這一定是當事者內心的感受。 除了高級腳踏車和以前的鐵馬有所不同外,...
政黨政治
,
中國問題
楊開霖
3 月 03,2016
馬英九事先不想張揚的中國行:總統,你有隱藏版的畢業之旅嗎?
自從去年11月在新加坡的習馬會之後,沒有人懷疑馬英九下一步想要繼續訪問中國的渴望。到底馬英九會在什麼時候去?用什麼名義?發出什麼樣的訊息?某些人已經在討論他卸任後多久會成行,但很少人考慮到(或未往這方面深入思考),如果立法院沒有用三讀通過的總統職權交接條例擋下他,極有可能,馬英九會在520卸任前訪問中國。 為什麼馬英九會這麼大膽,想在看守期間訪問中國?除了他個人的主觀意願,長期以來,...
政黨政治
吳傳立
3 月 02,2016
立院採訪也該升級到2.0
為什麼要管制立法院的採訪權?檯面下的真正原因有很多,而檯面上最堂而皇之的理由,當然是「保障新聞自由」。但是別忘了:「用管制手段保障新聞自由」的背後假設是「有被管制的需要」而且「管制的手段讓管制的結果利大於弊」。 在資訊時代,「資訊流通」(不管是上游的採訪階段還是下游的傳播階段)「應該」被管制嗎?管制的結果會是利大於弊嗎? 先說結論:第一,在資訊時代,「不管制」是原則、「管制」...
‹
…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