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是學院裡的文學研究生,夜裡是K-POP習舞者與聆聽者。填補日常的是研究機構裡的打工仔,真正的興趣則是書寫。在音樂這塊海域潛水多年,終於浮出水面呼吸,安撫自身躁動的靈魂。
2018年10月8日,青瓦臺決議,頒發給防彈少年團(BTS)「花冠文化勳章」這項榮耀,肯定他們對於韓國文化的發揚與貢獻。如此一來,他們將是此項勳章設立至今最為年輕的獲獎者,亦是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K-POP偶像團體。
在全美音樂獎(AMAs)演出、登頂Billboard王座、至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走過艱困的爬升期後,這群少年突破紀錄的速度越來越快,散發的能量也愈來愈強大。
不論平常是否為韓流的追逐者與愛好者,我想,防彈少年團的成功,絕對是不容忽視的文化議題。究竟,這些少年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創屬於自己的另一個巔峰呢?
堅守韓語詮釋,留住文化特色
2008年,Wonder Girls的〈Nobody〉在臺灣引起熱烈迴響;同時,這首歌亦是初次進入Billboard「Hot 100」榜單中的韓國歌曲,成為K-POP逐漸走向世界的代表。若從Wonder Girls算起,今年正是K-POP踏入美國的第十年。十年間,始終能見到K-POP有意打入美國市場之跡,但除了Wonder Girls外,僅有Psy、CL、BTS與 BlackPink的歌曲曾進入「Hot 100」榜單,且多半無法站穩腳步、長久堅持,只有BTS成為其中的「例外」。
許多韓國歌手,例如Wonder Girls、少女時代、CL等人,在進軍美國市場時都會選擇以英文詮釋歌曲。這樣的思維方式其實相當合理,因為語言的一致,似乎是切入一個市場與文化,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然而,以英語演繹,代表著這些歌曲將直接被置入市場的競爭中,直接與歐美市場的原有作品互相比較,最終也難逃被沖刷出排行榜的命運。因為,英語並非這些韓國歌手們的優勢,難免讓歌曲顯得稍嫌彆扭,聽者也容易感到不自在,反而喪失了歌曲原來所富有的吸引力。
標誌自己來自韓國,就不容易獲得共鳴嗎?防彈少年團證明了:藝術才是共通的語言。堅持以韓文演唱的他們,不僅保有了韓國特質,強調自身的本源;更重要的是,他們證明了並非「求同」才能成功,而是在對於自身作品以及文化的自信中,讓世界被他們的內在能量所渲染,並對他們的未來感到期待。
偶像與歌迷,永遠是共同扶持的「一體」
韓國偶像的特色,在於他們總顯得非常「謙虛」,舞台上的九十度的鞠躬、開口時粉絲永遠是首先感謝的對象,都是相當典型的標誌。而在K-POP世界中,每一個團體的「粉絲」都不是一個空泛的「代名詞」,而是有「官方名稱」的「專有名詞」,是偶像與歌迷間的暱稱。例如防彈少年團的粉絲叫做「A.R.M.Y」、少女時代粉絲稱為「S♡NE」、Super Junior粉絲名稱為「E.L.F」。這些粉絲名稱劃分出清楚的「圈內」與「圈外」概念,加入這些粉絲群體的「圈內」,不論是歌迷彼此之間,抑或與偶像之間,都將是個充滿向心力的「一體」。
不斷寫下紀錄的防彈少年團,不論在電視節目、頒獎典禮以及聯合國的演講場合,不斷地感謝「A.R.M.Y」時,歌迷也彷若一同登上世界舞台一般,同感驕傲。
如此,偶像與歌迷間的距離不再顯得遙不可及,因為防彈少年團的成績與對歌迷的感謝,讓「A.R.M.Y」們確切感受到支持與推動偶像的榮耀;而歌迷與偶像間的正向循環亦會日益強烈,吸引更多「圈外」人走入「圈內」,成為擁有強大歸屬感,以及共同成長的「一體」。
作品延續性強,主題明確且乾淨俐落
對我而言,K-POP是相當視覺化的表演型態,意即舞蹈動作與音樂,兩者幾乎密不可分。在防彈少年團的表演裡,可以藉由整齊劃一、充滿力度的舞蹈動作,看見他們非凡的舞台張力。此外,像是〈春日〉這首歌中,融合現代舞元素的舞台呈現,在過去亦相當少見。而對於不同類型歌曲與舞蹈的消化吸收,背後的重要基礎,就是從練習生時期,日積月累的堅實訓練所造就的穩固實力。
在歌曲方面,由於韓文中「ka」、「ta」等結尾的音節相當多,短促有力發音讓Rap唸起來顯得特別乾淨俐落。而歌曲背後的主題,永遠都有主軸支撐著,傳遞出一系列完整的概念,而非破碎的急就章。像是至今發行的「學校三部曲」、「花樣年華系列」、「LOVE YOURSELF」都是典型例子。
音樂與舞蹈的緊密相合,讓他們永遠顯得整齊、簡潔,並擁有扎實訓練後無比震撼的舞台魅力。而背後,突出眾人之處,便在於歌曲中所蘊含細膩縝密的思想意涵。
防彈少年團的成功,除了獲得許多掌聲外,也屢屢刺激著大眾反思:為什麼BTS能,其他人不能?或許,除了逐步成熟的產業結構支撐外,這些跳脫「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們,身上所傳遞真誠與細膩,才是大家熱情追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