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的浪潮:淺論菲律賓音樂

友善列印版本

出於某種職業病,每到一個國家,或是認識異國的新朋友,我都會十分好奇,在這個國家流行的是什麼樣的音樂,他們有沒有自己的歌?當然,諸如美國、日本,甚至近年的韓國等強勢的文化輸出國,他們的流行音樂顯然是很容易知曉的。但那些在文化政治上處於全球邊陲的國家又如何呢?

臺灣雖然也不是什麼文化強勢的主流國家,但拜1975年以降朝氣蓬勃的民歌運動,數十年來的戮力發展所賜。流行音樂的自產體系算是成熟發展,除了商業偶像,獨立音樂也頗受歡迎。是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的另一條途徑。台灣人可能很難想像這樣的情境──在某些國家的人們是沒有屬於他們的、用他們日常生活的語言唱出來的歌的;或是即使有這樣的歌,也停留在民俗歌謠的程度,在年輕一輩裏毫無市場。

但這樣的情形可能廣泛地存在於許多國家,人們只聽來自那些強勢文化國家的音樂。菲律賓可能是其中處境較好的了,坐擁逾億人口、一度傲視東南亞的經濟水準,讓他們至少擁有自己的音樂產業,持續地出產以他們自己語言唱出的歌。但潛在的危機是,這些作品是否受歡迎呢?在我接觸到的學生族群中,他們的音樂清單裡似乎每十首歌才會有一首Tagalog的歌,其他全是美國流行歌。沒錯,菲律賓的流行文化受到美國非常深的侵襲。

就像台灣,受日本殖民統治50年,其留下的遺緒至今深刻。菲律賓同樣地也受美國殖民近50年,而這樣的關係直到1950年代才結束。更有甚者,一來美國至今仍擁有世界最強勢的文化產業,二來菲律賓政府至今仍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與台灣受日本影響相較,菲律賓受美國影響的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大眾多通曉英語的情況下,他們更能對英語歌曲產生共鳴,尤其在年輕人、高知識份子的族群中更是如此。以當地語言表現的歌曲的市場,就更被壓縮了。

語言的情況在該國十分複雜,破碎的群島地形與長久的殖民歷史,使菲律賓的民族組成十分多元。莫說各離島有各自的語言,甚至在呂宋本島也分佈著各式各樣的語言,方言總數一度多達500種,各地區主要使用語言,超過百萬人使用的也有八種。當年訂定Tagalog語為官方語言之時,它也不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只是勝在它是首都地區所使用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寫自己的歌的這條道路可能更加崎嶇不平。當代菲律賓流行音樂的濫觴,發生在1980年代。民謠歌手Freddie Aguilar寫了Bayan ko(我的國家)作為反抗馬可仕政權的人民力量革命的主題曲,以及菲律賓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一首歌Anak(孩子),歌詞描述一個叛逆的孩子長大後才發現當父母有多難。敘事詩式的歌詞,吉他與管弦樂的搭配十分吸引人。1989年,菲律賓史上最成功的樂團Eraseheads出現,地位堪稱菲律賓的披頭四。甚至曲風也有點相似的味道,大多散發青春洋溢的氣息,也不乏具大膽實驗性質的創作。比如Walang nagbago(什麼都沒改變)的前奏,歌詞則描述成長與夢想的關係。而最有名的,或許是這首Ang Huling El Bimbo,描述一段青澀愛情。此後各式樂團、歌手百家爭鳴,但市場與演出機會,使得這些音樂人大量集中在馬尼拉地區,用Tagalog語演唱的音樂蓬勃發展了,但其他語言的歌手卻是十分稀少。即使是Tagalog音樂的創作者,他們多少也還是有些英語的作品,也不難聽出英美音樂對他們的影響;甚至有些樂團把英語當作最能傳達他們想法的語言。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唱菲律賓人自己的歌,似乎還沒有答案。如果菲律賓人的歌就是Tagalog音樂,對菲國其他方言使用者來說,什麼才是自己的歌?

另一方面,又該如何吸引更多人聽在地的音樂?年輕人手機裡放的菲律賓歌曲寥寥無幾,那些知名的樂團是早在20年前就出道的老前輩,新一代的菲律賓歌手青黃不接。為了振興本土音樂,當地流行音樂祭出與偶像劇、電影結合的主題曲行銷手法,整合整個娛樂產業去讓大眾接觸菲律賓音樂。雖然Spotify排行榜清一色美國流行樂,但電視、電台,Tagalog語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利用這樣的模式,打開菲律賓音樂在年輕人間的知名度。最近年輕人會聽會唱的Tagalog語,多是這樣類型的歌。站在美國為首的文化全球化浪潮最前線的菲律賓,仍然努力地維持他們自身文化的價值,在逆境中找到生存的可能。人們甚至開始想像,菲律賓的哪首歌,有機會在國際間展現知名度。這不只是音樂實力的展現,也是整體文化產業的里程碑。我期望,熱愛音樂、有著美好歌喉的菲律賓人,有一天也能創作出風靡全球的美好音樂。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