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影評】一念無明:全球化的憂傷與煩惱

友善列印版本

在台北看完香港電影《一念無明》,從開場到完場,香港人在異鄉,看我城天天都在發生著的抑鬱故事,因為熟悉所以明白,流眼淚便是正常的事。

黑暗電影室裡,故事是唯一的光,它打在男主角黃世東(余文樂飾)的臉上,深沉地訴說著——潛藏在每個人心裡的病,而我一邊看,彷彿能夠掘出許多香港人千瘡百孔的破損影子,或是自己也曾拖著的那具。獅子山下,寸金尺土,昂貴房租不是人人負擔得起,安居樂業變成上一代人的口號,因為如我這一代「80後」已經面對現實,不敢奢想買樓;然而,說穿了,安居樂業也並非專屬香港地和香港人的願望。

《一念無明》以阿東的人生際遇出發,再從他引伸香港當下的社會問題或現象,例如住屋、就業、情緒病、獨居老人、雙程證母親、單親小孩、南亞裔人士等等,雖然電影聚焦本土,但我倒覺得那些佈滿嚴峻性的生命負擔,以及小人物的無望式憂傷,都是目前全球人類正在面對著的。早前有調查報告指出,美國紐約房租全球最貴,一間單身公寓平均月租為3,680美元(折合約新台幣11.2萬元),香港則以平均月租2,740美元(折合約新台幣8.3萬元)排行第四位;就業方面,日本二月份最新就業數據,當中完全失業率為2.8%,創下二十年新低;近年南韓自殺風氣嚴重,亦連續11年為OECD國家自殺率排名第一。

這些資料和數據未必全面,但至少讓我們了解一些事情的大概,其實有世界上有「問題」的地方並不限於小小的香港!然而,當我在螢光幕看著那片熟悉的藍天、那極度資本主義的中環、那侷促壓抑的劏房、那竊竊私語的鄰居和婚宴賓客,然後再看患上躁鬱症的阿東,他痛苦但他沉默,或許有些觀眾以為他睡在床上、不吃不喝水洗澡是自暴自棄,但為何我們不能這樣想:生病的人只是很累很累了,他只想休息,只想在狹窄空間裡偷一絲安靜呼吸,好好地思考自己的傷,好好地傷心,直至想通,直至可以再面對生活。

回想電影的人物,不論性別、身份、學歷、背景等先天及後天條件差異,上天都是公平的,他們每個人都傷痕累累地活著(或者逃避著)。阿東患有躁鬱症、阿東的母親(金燕玲飾)糾結前事成瘋、阿東的父親大海(曾志偉飾)軟弱無能、阿東的女朋友Jenny(方皓玟飾)因負債而埋怨崩潰、住在劏房的單親媽媽辛苦照顧兒子……

然而,我還是相信,這些小人物並不是專屬香港的產物,貧富懸殊、疾病、戰亂一直無處不在;就如香港人喜愛的台灣,它同樣存在不少問題,好像房價高、年輕人低薪、健保制度為人垢病、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等,所以我不想憐憫電影裡的任何角色,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當問題攤在面前時,政府、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力地正視它,並非避重就輕甚至視若無睹。或許,如電影中的一句對白:「可能這裡不適合生活,但我們可以努力把這裡變得更好。」其實世界上有許多事情無可避免,但同樣也有不少是事在人為。

最後,不得不提《一念無明》是一部只有200萬港元(折合約新台幣780萬元)的低成本電影,新晉導演黃進在有限預算下,以16天時間拍畢,經歷年多時間親自剪接完成後才搬上大螢幕,電影於第53屆台灣金馬獎榮獲最佳女配角及最佳新導演,先於寶島揚威;及後再回歸本土,並於第36屆香港金像獎贏得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晉導演三個大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