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當他們認真編織時》:日本電影的性別教育嘗試

友善列印版本

以跨性別者為主角的日本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原欲在台北捷運刊登廣告,卻因為廣告詞上出現了「多元成家」與「這樣教小孩」等字樣,被要求修正,讓電影在台灣還未上映就引起熱議。性別認同議題對許多單位來說,仍被歸類在「敏感」領域中,但相對於北捷的謹慎過頭的處理,日本國內面對這部電影的對應方式,卻自由而開放得多。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的故事,描述一名總被母親放置不管的少女小友,寄宿於舅舅牧生(桐谷健太飾)家時,發現舅舅的戀人凜子(生田斗真飾)是一名原本為男性、後來變性為女性的跨性別者。一開始,小友對凜子抱持著懷疑與困惑,如同她不知道如何面對學校中有著同性戀傾向的青梅竹馬一樣,選擇逃避與保持距離的態度,但凜子會做好吃的料理等她回家,會準備可愛的卡通便當讓她帶去學校,會管束她別玩這麼多,會察覺她的心情好壞,日常生活的點滴相處,讓小友漸漸親近凜子、信任凜子,這些相處與情感流動,都與凜子的性別無關。

當小友被身邊的「正義魔人」提醒不要跟「怪人」在一起時,她完全沒感受到被關心,只有憤怒,這也讓她開始對同性戀的青梅竹馬產生同理心,所謂「怪」與「不正常」,到底由誰定義?小友發覺了旁人對於凜子的殘酷與刻薄,以及這個世界對於不一樣的「愛」限制了這麼多弔詭的規範,被欺負了卻不能還手回嘴,只能忍耐與釋懷,他們將「煩惱」透過編織來抒發,凜子的堅毅也讓她學習到什麼叫做「尊重」,少女雖然仍是少女,卻明白了更多愛的樣貌。而凜子透過與小友的相處,心中雖仍有對過去男性身份的心結,但他決定等到他處理好自己的心情之後,就要把戶籍性別改成女性,和牧生結婚,收養小友為女,然而這一條路卻比想像中來得曲折而困難,故事停留在一個憂傷的句點。

我坐在平日傍晚卻幾乎滿場的日本電影院中,觀賞這部電影。左手邊的座位,坐著一位四、五十歲年紀的上班族,我覺得自己運氣挺好的,因為如果我要寫這篇文章,恰巧這位爸爸可以給我當作寫作素材,所以我一邊看著電影劇情,一邊留意著他的反應。在一些凜子還是男兒身時的女性舉止描繪時,他有些不自然地笑著,但隨著劇情的推移,看著凜子壓抑的悲傷與不平的處境,他開始吸鼻子,然後輕聲而壓抑地嘆息,燈光一亮時,他抹了抹臉,快速地步出電影院,我始終沒有跟他搭上話,不知道他是否在某個環節被感動了,永遠不會有答案,但我相信這部電影,必然在這位上班族爸爸的心中起了某些化學變化,於從笑轉淚之間,某些念頭與同理的契機有可能就生成了。

這部作品的產生,源於導演荻上直子在2013年時,看到一則美國的新聞報導所激發出的靈感。新聞敘述了一對與母親同住的性轉情侶,女方(原為男性)小時候就喜歡穿可愛的衣服,上國中後,他告訴母親他「想要一個胸部」,母親便為他做了一雙假胸部,這位母親堅定地說著,是呀,因為他的兒子是個女孩呢。這段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荻上直子,她聯絡了這位母親,最後便成就了這部作品。

奠基於真實故事,電影的基調亦非常地平靜,平鋪直敘地描述著在凜子所經歷的一切,對性別感到迷惘時,母親為他編織了一個毛線的假胸部,給予他無限的勇氣,編織也成為他發洩心中鬱悶與壓力的管道,劇中沒有人崩潰、沒有人死亡,不灑狗血,卻真實得更令人心痛,無辜的受傷者只是認真地編織、站穩腳步做自己,但就算再勇敢,那些用字遣詞中,不經意的偏見仍是一再傷人。

除了劇情值得令人再三深思之外,主角凜子由日本傑尼斯偶像生田斗真主演,也是一種突破。培育了無數男性偶像的傑尼斯事務所,夾帶著無數資源與龐大人氣,雖然在粉絲圈中,常會私自為偶像們「配對」,但官方面對旗下藝人「同性之愛」的相關影射,向來謹慎處理之,這次由以「演員」活動為主的生田斗真演出有些敏感的角色,除了演技力說服人之外,生田斗真本身亦做了許多努力。

生田斗真在一些訪談中曾經提到,以演員來說,他覺得能演出這樣的角色是很難得的機會,而以他個人而言,他其實也有性轉的朋友,聊天的過程中,他才發現朋友除了生理上的各種轉換手術,行政上的性別欄更改需要努力,如何抱持著自信,以自己的新身份活下去,也是很辛苦的過程。在對於LGBT的理解還不夠多的日本,能夠透過電影作品來獲得一些關注與理解的眼光,就是一種成就了。而這部作品也被日本文部科學省選定為少年、青年、成人取向的性別教材。

事實上,不只是由生田斗真來主演這部電影,深夜綜藝節目《NEWS的兩人》,也配合電影宣傳特別製作了兩集節目,探討日本的LGBT者目前的處境。《NEWS的兩人》由傑尼斯偶像團體NEWS的成員小山慶一郎與加藤成亮主持,節目內容主要是找出社會上被忽略的「不滿之聲」,然後再由節目組請來專家或者採訪主管機關,除了呈現出目前存在的現象之外,也試圖找出可能的解方。

雖然《NEWS的兩人》本質是綜藝節目,有時難免會用較誇飾或輕鬆的方式來處理,但這次對LGBT的議題,採取謹慎而不迴避、綿密卻易懂的方式呈現,如採訪了澀谷區的LGBT自治團體、教育委員會,也質疑了伴侶關係證明書的法律效益是否完善,並且採訪了建立伴侶關係當事人的生活型態、家人態度,雖然節目時段在深夜,但由傑尼斯偶像主持的節目,且是在主流電視頻道播出,仍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所謂的「愛」,需要有別人認證嗎?所謂的「家庭」,除了對彼此的愛之外還必須要配合外界觀感嗎?該討論的範圍還很多,但透過一部電影、兩集綜藝節目,兼具「偶像牌」與「社會性」,緩步而軟性地滑入一些觀眾的心中。這是日本在做的努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