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想想】新南向政策—誰來紀念身死台灣的印度獨立英雄錢德拉.鮑斯?

友善列印版本

「我為印度獨立而死,印度終將永獲自由!」——錢德拉鮑斯,1946.8.18,於台北臨終前

昨天是錢德拉.鮑斯(Chandra Bose)的忌日,71年前日本投降後第三天,這位自由印度政府和印度國民軍的領袖在台北松山機場的一場空難中重傷逝世。

鮑斯和甘地與尼赫魯並列印度獨立建國三傑,三人都出身自英屬殖民地印度貴族家庭,都曾經遠渡殖民母國首都倫敦攻讀法律,也先後成為律師過著令人稱羨的英式上流貴族生活,卻也同時因為在倫敦的學院裡接觸各種當時進步的反殖民與社會主義思想,最後不約而同地選擇踏上追求印度獨立解放運動之路。

20世紀初期,全球情勢風雨飄搖,當坐擁殖民地的新舊帝國間正式展開兩次慘絕人寰的大亂鬥,作為包夾於帝國勢力間的殖民地知識份子,也在各種行動路線的辯論與苦思中追求殖民地同胞的解放與祖國獨立。

只是不同於堅持和平非暴力運動路線的甘地與尼赫魯,鮑斯選擇了利用地緣政治與操作帝國間的矛盾爭取獨立的基進武裝路線,他先後跟納粹德國與日本帝國合作,乘坐德國的U潛艇與日本伊號潛艦從歐洲秘密前往日本,在日本帝國的支持下成立了自由印度政府,並率領一支由英軍印度俘虜與旅居東南亞的印度獨立青年志士組成一支約45000人的自由印度國民軍,在印緬前線與日軍聯合對英軍作戰。

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鮑斯乘坐飛機從台北欲飛往滿洲尋求與蘇聯談判合作,但飛機從松山機場起飛不久隨即發生空難墜毀於松山機場,身受重傷的鮑斯不久後逝世於台北陸軍病院。

鮑斯壯志未酬身先死後兩年,在甘地與尼赫魯的先後帶領下,印度接連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和平非暴力抵抗運動。另一方面,兩萬名曾由鮑斯的率領的自由印度國民軍士兵,因為與日本軍合作對抗英國而遭到戰犯法庭審判,其中400人更被英國法院以叛亂之名起訴。然而這個戰犯起訴事件卻導致印度境內爆發了更大規模且更全面的反英國殖民運動,這場運動中印度勞工在全國發動總罷工,在皇家海軍基地裡服役的印度籍士兵更集體叛變佔領了英國在印度的各大軍港,並奪取武器與英國軍警在全國各地展開大小規模的武裝對抗。

終於,這個古老的南亞文明大陸上的人民,脫離了大英帝國長達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告獨立建國。

初代總理尼赫魯及甘地家族領導的印度國大黨,在戰後長期執政了近半個世紀,然而隨著國大黨政權長久的威權與貪腐統治遭到印度人民嚴厲的批判與反抗,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鮑斯於是開始受到印度人民的懷念。筆者的印度朋友就曾說,目前在印度人的心中,鮑斯的地位已經超越了甘地與尼赫魯而成為最被國民崇敬的獨立英雄。2014年,地方省長出身的莫迪,率領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徹底擊敗國大黨並終結了國大黨長達半世紀的統治結構,莫迪首相一上任後就宣佈重新紀念獨立英雄鮑斯。

然而,鮑斯的遺骨至今卻不曾回到故鄉,日本軍人撤離台灣時帶著鮑斯的遺骨回到東京,將其安奉在東京都杉並區內的小廟「蓮光寺」。這座東京都內小小的日蓮宗寺廟,因為獨立英雄鮑斯埋骨與此 ,而成為今日維繫日本與印度兩個大國關係的重要接點。

蓮光寺內除佇立著鮑斯的半身紀念銅像之外,還有兩位先後訪問日本的印度首相所豎立的紀念碑。銅像旁的來訪者名簿中,可以看見眾多來到日本的印度遊客特地造訪,留言本裡以英文和梵文寫滿了對於鮑斯的崇敬以及對於日印關係期待的文字。

台灣人又應怎樣看待這段歷史呢?很多人說,鮑斯採取武裝反抗的路線,先後跟納粹德國與帝國日本合作是「與魔鬼共舞」的行為,一方面,甘地與尼赫魯主導的和平非暴力運動,不但被定位為印度獨立成功的關鍵,更因為手段的進步性而為人尊崇。當在歷史上殖民地人民脫離帝國的抗爭過程中,甘地的非暴力運動被視為殖民地獨立運動的典範,然而,事實上在幾乎所有殖民地獨立建國的歷史中,我們卻也都可以清晰地看見殖民地行動者在現實主義的思維下,透過國際地緣政治操作與作為殖民母國敵人的帝國合作乃至利益交換的身影:從美國獨立中法國的角色,到東南亞各國獨立運動與日本帝國的合作,甚至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位依舊被某政黨奉為永遠的總理,過去曾號召打倒清國而先後與日本右翼擴張勢力和蘇聯進行利益交換的孫中山...如果換作我們是活在那個無奈的時代裡的殖民地知識份子,又會如何做出抉擇呢?

去年,印度正式超越經濟減速中的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國家,印度也即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地緣政治上因為印度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印度不但開始積極在南亞國家確立主導地位之外,更進一步推動「東向政策」,希望連結東協各國 、 日本乃至澳洲進行更積極的經貿與防衛合作,這些都意味著印度正在走向經濟與政治實力的崛起,成為因應「中國因素」不可或缺的要角。而新政權上任後,台灣和印度,也終於看見了彼此的存在。

今天,鮑斯的肖像被掛在印度國會廳堂的正中央永受人民懷念,他的遺骨安置在日本東京的蓮光寺永受供養,至於作為殞落地的台灣,至今卻沒有任何一座紀念碑供印度人民憑弔,紀念他們的國父之一,一個在充滿無奈的時代裡,生命聯結著印度、日本以及台灣的人。

「新南向政策」,可以從這裡開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