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障礙空間是文明城市的象徵,高雄市夠文明嗎? ──給高雄市長的一封信

友善列印版本

作為一名成長於高雄的青年,我見證高雄從重工業之城,極力轉向投注文化與觀光發展的歷程。駁二藝術特區初開放之時,鮮少為外地人知曉,而今已是熱門展覽與樂團表演的首選之地。不僅是市民的休閒好去處,更是觀光客的必訪行程,身為高雄人,每每遇到朋友詢問:「高雄哪裡好玩?」我也都毫不猶豫的說:「駁二可以去看看喔!」今年春節前,一位臺北的朋友,找我當地陪,與她一同到鹽埕半日遊。我們同是輪椅使用者,開著電動輪椅,不同以往由家人開車接送,自己走在路上,才發現「路真是不好走啊!」人行道斜坡不平整,或機車停放佔用,都讓輪椅不得不走在馬路上,即使是重要幹道之一的五福路,也是如此。

來到駁二,靠近碼頭一區的倉庫前,盡是ㄇ字形路阻,擋住輪椅的通行,諷刺的是,就在我和朋友討論如何改道而行時,一輛機車便穿越草皮,從路阻旁鑽了出來,當下,我們直接經驗「機車沒擋到,卻擋住輪椅使用者」的窘境。我想起跨年時,亦有障礙圈的夥伴,帶著使用電動輪椅的女兒來聽五月天跨年演唱會,全家人也順道在高雄旅遊,同樣在駁二碰到路阻的阻礙(見附圖),加上店家態度冷漠,讓他們留下「藝術人心中沒有人生而平等的價值,那麼他或她的作品再好,也不過是有錢人家的玩物了」這般既失望又憤怒的評語。身為在地人,我非常感嘆駁二藝術特區無法提供行動不便者和其他民眾一樣盡興的參觀經驗。高雄的藝文觀光有了豐富多樣的展演活動後,是否也該仔細審視我們的環境準備好迎接多元需求的賓客了嗎?從大眾運輸系統(包含公車、捷運、活動接駁車)到藝文場館硬體與展場設計的無障礙,都關乎一位身心障礙者拜訪高雄,是盡興或敗興而歸。

近年來,因著在台北求學,我深刻體會無障礙環境的完善與否,直接決定一位行動不便者生活的精彩度。奠基於身障團體長年的倡議爭取與台北市政府持續的努力,大眾運輸系統與人行道的無障礙,逐年普及,2013年也開始全面拆路阻,將「行的權利」還給身心障礙者。現在每每回到高雄放假,同樣使用電動輪椅,卻因為外在環境無法配合,我常感覺自己的「腳」難以發揮功能,行動範圍受限,生活也顯得單調,更擔憂未來回到高雄如何也能擁有自如的生活?雖然高雄市政府積極添購低地板公車,但僅有少數路線的部分班次提供,加上人行道高度無法配合公車車身高度,導致公車司機需將斜坡板放在馬路上,使得坡度過陡,身心障礙者搭公車像是歷險。而前往公車站的路途,也是與車爭道的冒險過程。無障礙環境在高雄,仍停留點和點的思考。

高雄是強調以人權治理的城市,若能讓居住在此的身心障礙者食衣住行皆可及,擁有生活的自主性,發展生活的創造性,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都。期待未來,能持續見證高雄無障礙環境的改變,而有一天,我能開著電動輪椅,搭乘大眾運輸,獨自前往車站迎接外地來的朋友,帶他們走訪著名景點,完成一趟美好的無障礙之旅。

圖片來源:網友Evelyn Teng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