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台北國際醫旅:待價而沽的公共性

友善列印版本

12月20日台北國際醫旅甫於新北投開幕,筆者看著師長與北市政府官員、政商代表,西裝筆挺地相繼上台祝賀,並深深以全台首創的「醫」「旅」合作一條龍服務而自豪,而另外一邊被欄杆和保全隔著的,是舉著板子的民間團體「人民民主陣線」、「基層護理工會」,發出來自一般民眾、基層醫療護理勞動人員的憂切與憤怒,這樣場內場外對峙的情況,代表著什麼?

這裡原來是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的門診分部,在幾年前遷走後,政府動用高達九億出自北市聯合醫院收入的「市立醫療基金」,也就是台北市民看診、使用健保的支出,投資在一般民眾負擔不起的非健保、完全自費的高級健檢中心與飯店OT案。原來歡迎北投居民的門診部,從此之後,變成只為付得起上萬元健檢費用的貴客敞開大門的台北國際醫旅。

另外,經營國際醫旅的北榮康與老爺酒店的專業團隊(聲明稿澄清他們並非商業財團),在政府投入公用經費九億並遷地供其使用後,僅需要回饋三億元的租金與權利金給市府,以及成立1000萬元的「北投健康基金」,也只承諾每年提撥5%的盈餘置入基金。應促進公眾權益與公共衛生的政府居然不求回報的帶頭讓應為基本人權的醫療階級化、權貴化,大力疾呼台灣高品質的醫療將會讓觀光醫療成為產業的領頭羊,而這鉅額產值究竟又會如何分配?置入誰的口袋?政府的思考是我們最感意外的。

台灣民眾得以享有不錯的醫療品質卻便宜的醫療服務,紮實的醫學訓練和每日長工時、不眠晝夜的醫護人員功不可沒,但總常看到媒體上訴說著無數個醫療崩壞的例子,也常看見醫院裡學長姐疲憊、眼眶漸深的神情。而因勞動環境惡劣、工時長、畸形班表,許多護理人員相繼出走,市立聯合醫院等醫療機構卻總是對內要求醫護人員要共體時艱,一邊縮減人力、不願多付薪資聘僱更多醫護人員來挽救傾頹的醫療現況,如今卻有多餘的財源圖利財團。

早在推行自經區時就已看見政府企圖將醫療公共性出賣,將大眾應共享有的醫療服務圈在健康園區內,並在醫事人力不均、五大皆空、花東仍有無醫鄉的現況下,將醫療商品化,試圖外推國際醫療創造更多需求,讓醫事人力外流,惡化醫事人員的勞動環境並排擠民眾就醫權利。筆者也曾詢問北投當地診所的醫師與花東醫院管理者如何看待國際觀光醫療,看法如出一轍:其他國家有進入優勢,台灣要搶觀光醫療大餅起步已晚。歐美旅客會選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就醫,無非是私人醫療保險的銜接、優惠與當地醫事人員語言的多元性,另一客群阿拉伯人會去馬來西亞、新加坡,也是因為宗教文化與飲食的契合度,台灣想做與能做的觀光醫療,無非就是看準對岸金字塔頂層的強大消費能力,只是在自經區公聽會等政府場合,政商集團總不願明說,然而大陸本身在上海就有發展國際醫療專區,不免質疑台灣能吸引多少陸客。

因學校地緣關係,很幸運地能浸淫在北投豐富的溫泉觀光資源和悠久深遠的歷史文化氣息裡,小農聚落、社區大學和地區性的機會皆蓬勃發展,並深被北投自發性、團結一致的精神所感動,但卻一再地見證各種公共性被市府出賣。除了之前的北投纜車、丹鳳山開發案,就在月初,具有長期歷史的媽祖窟公共溫泉被市府強拆,因而許多年邁的湯友阿公阿嬤組成媽祖窟自救會,再次開了一場記者會。市府聲稱因公共安全而決議要拆,但溫泉周邊早在2010年就有落石,而為何現在卻在某些議員的推動下急於拆除,也不選擇維護現有的溫泉設施,讓更多民眾在冬日能夠享受泡湯之樂?而是否以後必須到招牌林立的旅館區消費,才能再見到溫泉水?

新北投站旁巍巍醫旅大樓聳立,獨佔北投山景的良好視野,觀光與自然資源的公共性被出賣在北投或在台灣早就不是新鮮的個案,如今醫療也被出賣或許只是錦上添花。如政府及企業所期盼的:這樣醫旅合作的OT個案是觀光醫療的領頭羊,但我看來,也是政府圈地運動的一部份、出賣醫療公共性的開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