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國際醫療」還是「營利醫療」?

友善列印版本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這個會期闖關失敗,無法送出委員會。在這段期間裡,社會出現了許多正反兩面的聲音,尤其在醫療、教育及農業等領域都有重大爭議,國民黨政府避重就輕、瞞天過海的謊言也一一被揭開。
 
在醫療部份,衛生署(當時尚未改制為衛福部)在去年第一次到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報告時,提出醫美、健檢、及重症三大項目為發展主軸,並強調我國醫療照護品質良好,在器官移植、癌症治療等都與先進國家不相上下。然而,今年的經濟、財政、內政委員會公聽會上,成本較高、技術困難的重症已被排除於重點項目之外,原先雄心壯志的國際醫療交流、亞太醫學重鎮,也變成了觀光醫美、旅遊健檢。
 
更甚者,原本信誓旦旦不會排擠國內民眾醫療需求的五港一空實體專區,居然也變成了前店後廠,直接加重現有醫療人員負擔的虛擬專區。政策朝令夕改、前後矛盾,不禁讓人懷疑當初冠冕堂皇的接軌世界、揚名國際等言論,僅是用來欺騙社會的話語。
 
示範區區位圖(圖片來源:三立新聞,資料來源:投資台灣入口網
 
數個月來針對自由經濟特區的論戰,反對者有公衛學者、醫學生、基層醫師等,各從人權、醫學專業等不同角度批評自由經濟特區可能的弊病。而贊成方幾乎清一色是醫院的管理階層,所提出的論點也大同小異──幾乎都是訴求醫療的商品化。
 
筆者在醫院曾照顧過來自蒙古、中國、越南、新加坡等國的國際病患,這些病人多患有罕見的先天疾病或重大畸形,耳聞台灣醫界有該方面的權威前來求診。在筆者眼裡,這些人和台灣的民眾沒甚麼不同,都是醫師誓詞中我們承諾照護的對象,這也是一般醫師所普遍認知的國際醫療。
 
而由馬政府與資本家們所推動的自由經濟特區,其本質實為醫院公司化、健康商品化、醫療專業無產階級化。這些根本沒在第一線照顧病人,也缺乏學術研究的管理階層,所念茲在茲的,便是把醫療變成一門好生意、好買賣。如此一來,不事生產的資本家才有可能吸吮勞工的血汗,把專業踩在腳下,享受政府特許行業的壟斷暴利。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2012年台灣國民醫療健康保健支出為九千三百億,這代表醫療產業的確是門大生意。許多無法在專業上取得同儕、民眾認同的投機者,正意圖假借自由競爭、開放市場的名義,與資本家合謀販賣健檢、醫美等商品,其結果將嚴重傷害醫療專業的形象。甚至,被排擠的賠錢科別如小兒科等,將因此而萎縮並出現缺口,其所導致的健康問題將由整個社會,以及下一代的醫療從業人員承擔。
 
年輕的醫事人員及學生們,別再相信自由經濟特區的謊言了,醫療商品化的後果將遠比現在的血汗醫院更悲慘。我們將被迫負擔更多被創造出來的工作,並被去專業化、去技術化,而貫徹服務業精神的醫療產業,將讓我們連僅存的一絲尊嚴都失去,成為真正的賺錢機器。現在還來得及,站在民眾的這一邊,反對充滿謊言與騙術的自由經濟示範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