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柯文哲選舉辯論真贏了嗎?

友善列印版本

2014年市長選舉首場電視辯論會結束後,網路輿論一致認為柯文哲的表現顯著優於連勝文,而各媒體所舉辦的辯論會後即時網路投票亦顯現此一趨勢。

聯合報:截至八日00:13 柯5891: 連1753
中時:截至八日00:14 柯1173: 連378
三立:截至八日00:18 柯58535 (97.87%): 連 1274票(2.13%)
奇摩雅虎:支持度網路民調 柯81%: 連 15%

柯文哲真的贏了嗎? 網路數據看起來是的;然而,這些數據恐怕只能透露出扭曲的訊息。

參考TVBS各於九月中十月中對台北市民進行的電話民調,兩位參選人的支持板塊有兩項重要的顯著區別:教育程度與年齡。從教育程度方面來看,連勝文在大專以上學歷的選民群體中自八月中以來就大幅落後,達21%之多;而在國中以下群體中從九月中領先多達9%,也在十月中落後了1%。從年齡的角度來看,連勝文僅在60歲以上及50-59歲兩群體中勉強與柯文哲維持平盤,選民族群越年輕,連勝文的落後幅度就越顯著,甚至在20-29歲這一群體中,落後達45% (19%: 64%)。

這些民調結果告訴了我們甚麼樣的選民現象呢?資訊處理能力較差的選民(教育程度越低、越年長),越容易出現支持連勝文的傾向。而這樣的選民群體正是重度依賴傳統媒體(電視、報紙)來取得資訊的一群人。

也因此,當利用網路來獲得資訊的群體(也就是較年輕與教育程度較高的選民群體),對柯文哲的辯論表現幾乎一面倒地好評時,僅僅是一種放大了「較年輕與教育程度較高群體」對柯文哲支持度較高的現象。此一群體對於兩位主要市長候選人的客觀優劣早已了然於心,除非本身是國民黨執政下的既得利益者,否則理性上基於候選人的背景經歷與其所代表的社會價值,連勝文幾乎連參選首都市長的資格都不存在。

客觀來說,此次選舉辯論連勝文在內容上大敗僅是必然。連勝文在內容上的貧乏,也僅強化了網路族群對已知事實的認知,並不會對柯文哲支持度有大幅的錦上添花。

然而,對連勝文而言,此次電視辯論,主要的目標觀眾群體正是那些無法分辨扭曲的資訊的選民。資訊分辨能力越薄弱的選民,越容易受到華而不實的語言以及視覺形象所影響。這類選民所追求的候選人的特質,不在真,而在好看(例如:馬英九穿短褲慢跑好清新);不需要分是非,而要感覺舒服、有禮貌(例如:反對服貿的學生太暴力,不應該抗議);不期待執行能力,而熱愛大餅式的政見願景(例如:633,我們都準備好了)。

而在這些方面,連勝文都做得十分到位。他技巧性地迴避柯文哲要求的透明與正面選戰以及談論自己競選總幹事惡行,繼續抹黑MG149與器官移植來加深這些資訊分辨能力薄弱選民的疑慮。連勝文在此次辯論一定程度地完成了與目標族群溝通以及混淆視聽的任務。這進而有可能加深了這群體原先不願表態或投票的支持意願。這樣的意願,是網路輿論不會顯現出的。

相較於網路民調的一面倒,TVBS在11/8 (電視辯論後)的民調反應出截然不同的趨勢:電視辯論後,雙方支持度大致持平或是連勝文小有斬獲;未決定的比例在所有群體都小幅上升。(電視辯論後訪問不包含教育程度的分析,因此以下僅從年齡)

電視辯論後的民調反映或許可以反映出幾項令人玩味的現象:

1. 各群體及各候選人支持度的變化都在各群體誤差之內,包含民調相對變化較大的40-49歲群體,雙方在辯論會後的勝負難分軒輊。

2. 各方面(學經歷背景與辯論內容)皆優於連勝文的柯文哲,在電視辯論後僅獲得平局的結果,顯示柯文哲在傳統媒體前的形象塑造有待加強;而國民黨團隊深黯傳統媒體的形象操作確實將連勝文的各種缺點巧妙包裝迴避,而有所加分。

3. 傳統上台北市是透過意識形態投票的選區,傳統媒體是連勝文唯一扭轉敗局的可能。柯文哲的挑戰,則是如何尋找出其他非傳統媒體的溝通渠道,來影響原先透過意識形態決策、及重度依賴傳統媒體資訊的選民。

連勝文先生說的沒錯:「年底選舉是考驗台北市民的智慧。」任何有智慧的選民,都不可能會選一個來自靠作官就歛聚數百億家產的家族、靠裙帶關係來極大化自己的利益、在參選市長之前對社會只有百害而毫無貢獻、一生除了靠爸以外毫無自我成就的連勝文。

當柯文哲說這是價值的選擇,連勝文卻在強調回歸台北市基本盤,而辯論會後民調結果竟然只是旗鼓相當,這場選舉就變成了理性與意識型態的選擇,這也是柯文哲並沒有真正贏得辯論的原因。連勝文獲得的任何一票,都是既得利益者與操弄意識形態的勝利、對社會問題根源(引用張鐵志先生所言)的支持。

年底,台北市民能走出意識形態,共同用理性與智慧來決定對大多數市民有益的方向嗎? 答案存在每個市民的良知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