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是台灣的極多數,這會很奇怪嗎?(下)

友善列印版本
而隨著2012馬英九連任後,原先主要存在於國民黨內的自我限縮/媚中的操作模式,也開始在民進黨內逐漸散佈開來。認為2012無法跨越的最後一哩路是在中國政策,開始有重量級人士主張民共要能對話才能紓解中間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的疑慮,由於中共多次明白表示民進黨的台獨主張是民共無法對話的主因,因此就認為調整民進黨在台獨的立場是民共對話是否能成局的關鍵。之後出現凍結台獨黨綱、修改台灣前途決議文使其成為中華民國決議文、以中華民國憲法內部的一中成分取得與中共對話的基礎等建議,就紛紛出籠。
 
圖說:代表台灣獨立運動的世界台灣人大會旗。
 
台獨被視為與中共對話的負債,不是兩岸關係合理化的資產,民進黨對台灣獨立的立場,也從過去主張台灣現階段的國名是中華民國,但須透過公投與民主等方式來完成的態度,出現將其視為是對台灣前途選擇的選項之一的微妙轉折。
 
而民進黨對台獨之立場變成去捍衛這個選項存在,以滿足民主程序決定台灣未來的妥適性。這個轉換基本上解除了民進黨對台獨主張的義務,把台獨與統一都視為在政治市場上相互競逐的理念,民進黨對統獨不抱持特定立場(但是比較傾向排斥統一)了。有趣的是,國民黨的黨綱明確支持中國統一但不被認為會影響選舉,而相較統一更被多數人接受的台獨理念對民進黨來說,卻逐漸被認為是擴大票源的玻璃天花板。
 
這不是民進黨自己的問題而已,事實上現在的政治菁英在討論處理兩岸關係時,已逐漸出現將一中架構/框架內在化的思考模式。以日前施明德前主席找了跨越藍綠六位學者官員對兩岸關係提出「大一中架構」的發想為例,主導者之一張五岳教授曾特別對中方學者提到這個架構的提出是先尋求建立國內藍綠共識的嘗試。當張五岳面對外界的批評時,更回以他認為建構一個可操作性的兩岸政策之國內共識,必須不能割裂歷史與兼顧務實,才能夠面向未來。
 
但大一中架構的五原則中就把現狀定義為從國共內戰狀態演變為兩岸分治狀態,還主張一中原則不能窄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原則不僅就是之前太陽花運動最反對的部分,更是直接接納中共的「一中框架」、「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主張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起點,與北京政府的差別只是對一中框架內部細節的爭論。基本上。會有這種操作是認定中共不可能改變立場,所以變成要台灣改變主張以「務實因應」的前提上。但當關切到台灣的未來,是台灣可不可能繼續獨立存在的問題時,照理講應是台灣無法改變立場才是前提才對,哪有說「為了不砸碎台灣的未來」,把自己的獨立存在廢除掉會被稱之為「務實」呢?這種作法也與國際上小國面對大國的談判策略背道而馳。
 
由於民調一直發現社會上支持台灣主權獨立、兩岸關係一邊一國、以台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以及自我的台灣人認同等主張都是多數,甚至是絕大多數。也因此朝野政界的兩岸主張開始與社會的認知出現重大落差。從反黑箱服貿起到後來要退回服貿的太陽花運動,更潛藏的暗流包括了對兩岸政商權貴資本結合的厭惡,以及對兩岸交往無法對等的不滿,對朝野菁英們汙名化台灣獨立的主張等有關。由於賴清德訪中之說詞與過去朝野政治人物的訪中言行有很大差異,帶來一股相對清新氣息而受到了社會的一片讚聲(當然,馬政府除外)。
 
賴清德以後能否繼續訪中,或是中國是否會對台南採取抵制措施,國台辦之後會做什麼等,還要繼續觀察,但是賴清德此次發言的確凸顯了台灣在面對中國自我矮化,不敢據理力爭的普遍現象,這確實與馬政府的作風有直接關係。而民進黨部份政治領導從2012至今的言行,也是讓這個現象擴大的重要原因。
 
台灣評論兩岸關係的政學媒界,很喜歡講台灣要面對中國,對不同意其主張者徑以「鎖國主義者」稱之,但在實際上最不敢面對中國的往往就是這些人,蓋當面對中國官員時不敢據理力爭,不敢公開指出問題所在,號稱為了不要讓對話破局而不堅守立場,或放任對方的無理胡說而沒有作為。我很懷疑這是面對了什麼中國,更比較像是愧對中國吧。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發言,一個在六年以前被認為是對官員的基本要求,竟會在當下得到如許大的迴響,馬政府治下台灣沉淪的程度,委實令人膽戰心驚。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