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國,還是走向國際?

友善列印版本
在服貿議題延燒後,民報三月十七日一篇報導在網路上遭民眾大量轉載:
 
「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曾說,. 他也很想幫助台灣,希望台灣的經濟與中國脫鈎,.但馬英九政府始終沒有為加入TPP的配套措施作準備。」
 
圖片來源:網路
 
為何馬沒準備?很明顯,這是馬的政治路線。馬從上任以來,即堅持台灣先走向中國,才能走向國際。本文要從經濟與政治面向指出,先走中國,非明智之舉。
 
自由貿易帶來經濟成長。自50年代以來,台灣創下驚人的經濟奇蹟,率先成為國際矚目的亞洲四小龍之一。這一切,確實拜國際貿易所賜。自由貿易的精神,在於市場競爭,讓市場「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生產力,把經濟大餅做大。主流經濟學家,莫不提倡自由貿易。自由市場運作的另一個重要後果,即是要素價格趨於均等,也就是服務業的薪資水平也會朝向貿易部門的薪資水準調整,同享經濟成長之利。當年,台灣與先進經濟體系大量進行貿易,產業不斷升級,薪資水準不斷提升,就是這種現象。
 
沒錯,一般經濟學家都贊成自由貿易。然而依照馬的主張,走向中國,加速開放與與中國自由貿易,台灣經濟真能迅速成長嗎?很明顯,在ECFA(與可能的服貿開放)之後,中國已成台灣最大貿易對手。中國是超大型開發中經濟,台灣是迷你的已開發經濟。設想,如果自由貿易在缺乏歐美日等先進經濟體的加持下,單獨與中國進行全面貿易,讓市場機能充分運作,請問,台灣產業會升級還是降格? 我們技術還能提升嗎?還會有長遠的競爭力嗎?簡言之,與中國競爭,我們產業其實是吃「軟飯」,不會有太多提升之可能性。更恐怖的是,兩岸要素價格趨於均等,勞動工資水準將只見下降的壓力,長期無法提升!
 
主統論者,多認為中國打壓下一定得先走向中國,才能走向國際。但事實上,在中國還是共產黨人治而非法治的民主政經體系下,走向中國,台灣恐怕得先困鎖在中國!或許台之政商名流在與中國關係密切後,仍是中台之權貴階級,保有走向世界的利基;但一般廣大民眾,在經濟鎖入中國之後,生活將拉平至中國一般階層之水準,再也後悔莫及。遑論中國以商攻政,政治與社會層面之滲透,可能讓台灣的民主成果、言論與各項自由都失據。
 
雖然艱困,走向中國,不如同時走上國際。與美歐日韓等經濟體系簽定自貿易協定後,再(同時)走向中國都不遲。雖然主統論者認為,在中國打壓下,唯有妥協,先屈服走向中國,才可能走向世界。其實這失敗主義的心態,最終只有將自己先鎖進中國,未來一切完全依靠中國,命運難卜。
 
台灣人應展現掌握自己命運的氣魄,做自己未來的主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