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甘比亞棄台搓戳活路外交謊言(下)

友善列印版本

邦交國數目迷思與人權問題

有人提到甘比亞總統本身爭議很大,還要滅絕同性戀、並號稱要獵巫處決對付境內的傳統部落醫生/巫師,因為總統懷疑他的阿姨就是被這些巫師下咒搞死的。賈梅總統對媒體自由的壓制也屢被記錄。因此與被這樣的國家維持關係沒有什麼意義,斷了也好,反正這與台灣高舉的人權價值背道而馳。對於這樣的主張,我想問的是,既然認為斷交沒什麼不好,為什麼不乾脆早點斷掉,還要拖到現在讓對方找機會羞辱我們?而如果人權價值是持續邦交的主要考量,為什麼英國及美國還與甘比亞維持關係?特別是一開始就強烈反對賈梅透過政變取得政權的美國,更早可斷交了,但是美國也沒這麼做。

基本上,維持邦交與人權價值是兩件事,斷交是砍掉自己申張影響力的工具,如果要著重人權價值,維持邦交反而還能維繫影響對方的工具,因此國際上多不會動輒訴諸斷交手段,因此這次甘比亞主動對台斷交,顯示出其眼中甘台關係的價值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的朝野以及人權社區,好像也很少針對台灣邦交國違反人權狀況的部分發言,或向其駐台單位提出呼籲,甚至對台灣與這些國家合作計畫附上人權但書等。我不是指責人權團體不做功課,而是提醒當我們在提到人權外交時,很少針對台灣邦交國的人權處境提出主張,反而是在斷交後再挖出其不堪入目的紀錄為不繼續維持關係找個合乎人權價值的理由。之前對賴比瑞亞是如此,查德是如此,對甘比亞也是如此。如果台灣是因其在人權議題的主張導致與甘比亞關係倒退,可能還比較有尊嚴吧。

但另一方面,既然台灣的邦交國有不少在人權議題上有瑕疵,也是國際組織關切的對象,台灣實際上可以利用自身與該國的外交管道作為與國際人權社區的合作機會。例如與北韓有外交關係的北歐國家,一些國際人權機構或其他與北韓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往往就是透過這些與北韓有外交關係的北歐國家為中介,不管是與北韓政府協商,處理人道、糧食、醫藥協助等議題。北歐重視人權國家沒有因為北韓惡劣的人權與國際安全紀錄而與北韓終止外交關係,但依然在協助北韓人民的人權駐況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點十分值得台灣朝野,以及重視國際人權外交的非政府組織們一個思考的空間。

中國不費吹灰之力讓馬政府進入最低邦交數目狀態

馬英九一直主張其活路外交為台灣帶來出路,但這次是甘比亞主動「棄台在先」,起碼中國可以說自己並沒有挖馬政府牆角,是甘比亞不想與中華民國在一起。這個「邦交國棄台論」會如何發酵,現有其他七個已經將層級從大使降到臨時代辦的邦交國,是否也會步上甘比亞棄台後塵?不管如何,這表示活路外交已經完蛋了,與其說這是中國因素,還不如說是馬政府自己不重視經營邦交所致。

現在邦交國剩下22國,平了1980年代初的最低紀錄(要記得當年可是1979美中建交後,台灣處於風雨飄搖最悲慘的狀態)。一堆藍綠對外交無感的水母們(包括馬政府在內)對此狀況必定又會提到「不要邦交國數目的迷思」。但真實狀況是,邦交國是台灣唯一確定可以在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幫台灣發聲的管道,就像甘比亞在今年十月聯合國大會提到應讓台灣入聯的例子。

另一方面。台灣的傳統非邦交大國,如美、日、歐盟等國,都不曾有在聯合國支持台灣入聯的紀錄。有人說這是因為台灣以「中華民國」這個偽名義所致,但當2007年以台灣名義申請入聯時,看看美、澳、歐盟等是怎樣在聯合國修理台灣的!說來說去,邦交國是台灣唯一可以較有自信在重要國際場合,特別是聯合國相關場合,對台灣的期待「使命必達」的朋友。而當台灣有機會進入聯合國時,邦交國更可能會是願意支持台灣關切議案的主要力量,光就這一點來看,邦交國對台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要太計較邦交國數目的多寡,但那是在邦交國數目夠多的情形下,像北韓就有六十多個邦交國,巴勒斯坦也有九十多個,自然無須擔心。但台灣的邦交剩下二十二個,還有六到十個可能會轉向。請問台灣有多少「不擔心邦交國數目」的空間?

馬英九上台後宣稱有活路外交,但這個口號不僅邦交國沒增加半個,反而還出現被邦交國主動放棄,擔心會不會出現「邦交國棄台論潮」。更好笑的是,過去所謂外交競爭時代,中國要花上很多代價才能拿走台灣的邦交,但在外交休兵後,以這次甘比亞主動棄台的範例來說,中國根本無須花顯著代價就能達到目的。

甘比亞棄台事件再度迫使我們要面對幾個對外交問題的迷思:不要認為搞定中國就可以搞定外交,我們也沒有可以忽視邦交數目的空間,外交靠的是自己扎實的經營與努力,不是靠別人的不破壞。對於台灣正式邦交國內部的處境,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將這些「所謂有問題的朋友」變成台灣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契機,讓這次失財也失身的慘痛教訓不要再度出現。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