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進行倒閣的危機和轉機

友善列印版本

中華民國周四過了60多年來最難堪的國慶。典禮上只有國民一黨自已在慶祝,幸好還有王金平主持典禮和可憐的馬英九相濡以沫,至於數以萬計的民眾,聚集在凱道不是來普天同慶的,是向聲望不到10%的總統丟鞋子,儘管,總統和立法院長王金平幾度互展微笑有力的緊緊握手,看不出先前政爭時的緊張關係。但民進黨蘇貞昌主席硬是沖著10月10日這一天正式宣布發動「倒閣」,所有的矛盾景象齊聚一起,氣氛詭異得很。

倒閣、彈劾、罷免和解散國會,一般內閣制或雙首長制國家,使用這四樣機制的目的雖然都一樣是終結憲政危機,但使用的情境、條件仍然大有不同。

彈劾由國會發動,是國會和大法官聯手對總統重大違法的「追訴」手段;罷免也是針對總統,既可以用在總統違法時也可以用在失職時,等於是對總統「不信任」時叫他下台的手段。

至於倒閣,或者「不信任投票」,則是在國會完全不能同意內閣重大政䇿時用的手段;相對的,解散國會則是內閣為堅持推動不被國會接受的政策時,運用來貫徹意志的武器。

如今總統透過特偵組非法監聽國會,洩密,並非法公布取得監聽的紀錄,這符合被彈劾條件;其次,目前無論是總統民意滿意度低到9•2%,在政策上卻一意孤行,或違法指揮檢察總長辦案涉嫌重大,都符合罷免的條件;江宜樺的政策法案在國會中寸步難行,這符合解散國會的條件。

至於先前江宜樺、陳長文要求立法院先倒閣再由總統解散國會,這固然是因為總統擁有的不是主動解散權而是被動解散權,要解散國會只好叫國會先倒閣,實在怪裡怪氣,就像要打人巴掌先求別人用力打自己一大巴掌一樣,是在怪胎憲政體制下不得不的做怪招。

由上面的分析看來,黃昆輝強調,台灣的亂源是馬英九,不是行政院長江宜樺,所以在野黨應該推動罷免而不是倒閣的說法鏗鏘有理。

假使退一步說,閣揆雖不是當前台灣的亂源,但也是幫凶,何況內閣一意孤行只知奉行總統意旨,政策不受信任所以具備被倒條件;那麼也不能只用倒閣對付「共犯」,亂源總統也要一併追究,在彈劾、罷免中選一樣和倒閣一起做,才「公平」合理。

蘇主席在本來提的「倒閣、彈劾、罷免」三個中選倒閣,理由看來跟一些立委說的一樣,因為倒閣門檻最低,比較有成功的機會。

的確,選擇彈劾、罷免都門檻太高,罷免案,要全體立法委員1╱4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2╱3之同意後始能提出,並交由全體公民投票,由過半公民同意才算通

過;彈劾案則要全體立法委員1╱2以上提議,全體立法委員2╱3以上決議,才能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這些直接修理馬總統的方法既然執行起來不容易,所以只好選擇透過看來門檻低得多,一個只要1/3立委提議1/2立委就可以通過的倒閣來個「間接修理」。

從10月2日tvbs民意調查結果來看,倒閣、罷免兩樣訴求,雖仍然沒達到通過罷免的50%,但已高於反對的了:40%民眾贊成倒閣,35%不贊成;但民眾贊成罷免馬英九比例更達45%,高於贊成倒閣的。這民意的反應值得民進黨參考。

倒閣要立委57席支持,縱使親民黨,台聯都支持民進黨,仍然只有45票,必須在國民黨+無黨中12席倒戈才會過關。在目前,不要說王金平堅守「忠黨,抗馬,和江」策略下,( 蘇主席三箭齊發 立委一刀出鞘)不可能帶兵投靠綠營;縱使王要改變戰略倒戈過來,也絶對帶不動幾個兵,這樣一來,所謂倒閣、罷免、彈劾門檻高低不同就沒有意義,杮子雖軟也同樣吃不到了。

倒閣除了門檻低外,蘇貞昌認為若倒閣成功,馬就應該解散國會,民進黨就會在重選中獲勝,可以滿足「人民需要重新的開始」的意願。是不是這樣? 現在來討論一下。

首先,一開始,竊聽到「史上最嚴重的關說案」後,馬總統的確相信這下可好,民眾一定會站在他那邊一起鍘王,那時,馬恐怕真的像台聯黨主席黃昆輝說的「總統想利用倒閣,鹹魚翻身,趁機解散國會,重整挺馬勢力。」後來民意反應和馬江原先估計雖然有很大落差,但陳長文呼籲解散國會時,國民黨內恐怕也有人盤算可以靠國會減半後票票不等值的選制取巧,改選藍票數縱使輸,席位仍可能贏。( 【華山論劍】倒閣VS.解散國會 轟轟烈烈上場

但在馬情勢進一步惡化後,馬國隊實在不可能再妄想解散國會會有利了;何況,由於這一番風暴,民眾怪總統、行政院長的遠超過國會,很不少人沒辦法瞭解,倒閣後總統憑什麼解散國會,因此,依同一天tvbs民意調查結果來看,民眾對倒閣後解散國會重選立委不贊成的43%多於贊成的39%,依這民意,國民黨更不敢解散國會了。

這樣在國會不解散之下,總統只要再用一個他喜歡的人當閣揆就好,局面就會像黃昆輝說的「倒閣只是(讓馬)再換一個傀儡」。

其次,縱使解散國會仍然有可能真的是「藍改選票數縱使輸,席位仍可能贏。」的局面,這時是非要怎樣斷?情勢只有更混亂。

再退一步,縱使國民黨席次輸給民進黨,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陳水扁已建立縱總統的黨在國會是少數黨,也不必學法國左右共治,可以「朝小野大」地執政的慣例,其結局自然仍是「解散只是(讓馬)再換一個傀儡」。

由此可見,倒閣/解散這一套在西方國家用來明確地,立桿見影地解決憲僵局的機制,在台灣用起來效果完全鈍化,結果完全不明確,和蘇主席的期待大有出入。

那麼民進黨發動倒閣就一無是處,甚至如有些人說的反而有害了嗎?也不見得。

郭正亮說:「倒閣如果沒有通過等於是對江宜樺的信任投票,保障江揆一年的任期,也讓江的施政報告無條件上台,倒閣沒有解決任何問題,還幫江宜樺解套,蘇貞昌也變成馬英九的救星。」

這倒未必,現在不倒閣,留到未來,任何時間也不會成功,所以民進黨現在倒閣算不了幫江宜樺解套,蘇貞昌算不了變成馬英九的救星;至於倒閣不成,江順勢上台施政報告固然是解套了,但是這何嘗不也等於替自己無限期的杯葛解套。

又如柯文哲說,「倒閣行動不會成功,徒增政治紛擾。」說法像和郭正相反,但也不必過慮,因為倒閣不成確實會像他說的「為了倒閣而倒閣」,但卻也發洩了怒氣,若依郭的說法還因此可以為雙方江上不上台的問題解套。

比較麻煩的是蘇原來強調「超過7成民意認為兩人已不適任,民進黨基於政黨的憲政責任,在評估過所有憲政手段後,決定代人民提出對政府倒閣案」。現在倒閣不成豈非辜負了「超過7成民意」?這怎麼辦?

蘇貞昌的下台階是強調「做事不是計較輸贏,而是在歷史時刻,做對的事」。他說歷史時刻該做的事若民進黨不做,「歷史不會原諒我們,我們也不會原諒自己」,所以只有進行倒閣才會「讓馬英九不敢如此囂張」。

這台階下得並不漂亮。

所謂「歷史時刻」指的是歷史重大改變的時刻,現在倒閣不成,歷史沒有任何改變,有什麼歷史時刻?如果真有歷史時刻那不是被民進黨誤了。而且一旦倒閣不成,按人之常情,馬英九不更囂張就不錯了,那會達到「讓馬英九不敢如此囂張」的效果?最後,所謂「不計較輸贏」更未免太消極,太無奈了。

這樣,實在難免被批評成「為了倒閣而倒閣」。

其實蘇主席不但不必這樣地失敗主義,反而可以提升層次,賦予這次倒閣更大的意義:

用失敗的倒閣來證明面對這一個殘破的體制:縱使有「超過7成民意」支持,對「有權無責」的總統也無可奈何;民進黨都已經挑選了門檻最低的倒閣手段,也解除不了憲政危機。在這樣的基礎上,民進黨可以並進一步呼籲民眾甚至朝野各界,正視這體制已經使台灣從2000虛耗直到現在,而體制不改的話未來還要繼續虛耗到2016,而2016之後也不會改善的現實,提醒政界如果大家只情願繼續在既有規範路徑下沈迷於權力遊戲,整個台灣只會繼續沈淪。只有民進黨,乃至各黨政界人士能夠奮起修憲以自救並救國,台灣的「歷史時刻」才會被創造出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