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怎能只為孕育明星學子?

友善列印版本

以前在高中時,我們都拼死拼活地希望上明星學校,大人要我們去當鯉魚,我們就去當鯉魚。要我們躍龍門,我們根本連想都不想地就拼命往上跳。跳躍過得很僥倖,跳不過的,傷心欲絕,這是大家在台灣根本不可避免的第一戰。不管是考上所謂好的或壞的學校,都給自己人生打了一棒,許多國中時的好同學,也因為考上不同的學校,而同學情誼生變,國中畢業同學必須承受好壞的社會風評,也讓學子對自我評價出現人生的勝利組或失敗者的區別心。

每個上過所謂好學校的成人,對於明星高中的認同,其實沒有那麼大。個人在國中時苦苦唸書,考上台北的中山女中。考上時很興奮,可是好友卻沒有上明星學校,我們之間就有好一段時間很尷尬,彼此自動沈寂,國中感情很好,卻在高中因為不同學校而根本就斷了來往。明星高中傷了同學之間的情誼,是顯而易見的事。

上了明星學校,走路就感到有風,沒上明星學校的大部分倒楣學生,從此抬不起頭,這種自我膨脹與貶抑的心理,的確就是區隔分校來的。

最近建中校長非常努力主張明星學校很重要,深怕建中混了其他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不是最優秀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只能說,明星學校是靠優秀學生撐起來的招牌,師資根本沒有比較好。因為學生資質優異(考試時), 考上大學的比例高, 所以就被定義為明星學校。校長本身不須努力師資的評鑑,就可以是台灣的明星學校代表,這樣有道理嗎?明星學校集結所謂優秀學生,校長深怕被其他不那麼優秀學生污染,可以理解。因為他們學校可能因為混合成績好壞都有的學生,之後考試升學成績不再拿冠軍,所以極力反對廢除明星學校。但用這論調就否決混合學習的好處,根本是一派胡言。

老實說,建中等明星學校這些成績好的學生,即使是有再壞的師資,甚至沒有老師,他們都可以自學或到補習班去找好老師,會自己唸書努力擠進好大學,原本就是人生勝利組,為何必須集中?不是那麼優秀的學生,在國中時成績很不錯,名列前茅,但在比他更優秀的明星學校班級當中,經常被比下去,從第一名掉到第三十名,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毀敗,即是因為上了明星學校而來。

台灣講究成績,學生的自信心幾乎是建立在考試成績上。因為到好學校而無法再名列前茅,對自我能力懷疑而喪失信心者實為不少。十六歲的青春期,在好學校因為成績不再理想而自我否定,又是多一個打擊。尤其是這樣的青少年,心理原本就不穩定,我們何須讓學子承受不必要的自我否定之苦呢?而成績好的就只懂唸書,就認為比別人優秀,可以瞧不起成績不好的學校學生,這種教育即是歧視的溫床,以成績看人好壞根本不合理,請大家深思。

在台灣有很多人想把孩子送出國,就是對台灣教育只有給人生勝利組的反抗。德國巴伐利亞邦,四年級之後也把學生依能力分成三種學校。沒錯,他們能力分班比台灣早,確實有詬病。不過,德國沒有明星學校。沒上最好的中學,對其他學生確實有傷害。不過,沒上成績最好的高中學生,他們所上的其他兩種學校,幾乎都可以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這兩種成績不怎麼好的學校,因為建教合作職訓的關係,有的十六歲學生,就可以一邊上學一邊上職訓,擁有自己的一份薪水。有薪水就有人生的第一個驕傲。

在德國即使是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通常可以直升大學,也有一半以上不選擇直升大學。他們有的會去國外實習學外語,有的會選擇先做職訓,或是去當志工,慢慢了解自己的性向,再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其實人生要學習的路很長,我們不必一定要要求我們的下一代,都跟著我們一樣的腳步走。現在的台灣不需要考試機器,也不需要完全不知自我性向的學生。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探索自己的時間,讓他們承接人生最大的挑戰,成就自己最高的理想。

關鍵字: 台灣教育明星學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