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爛的服務學習 變相的壓迫

友善列印版本

很多大學的畢業門檻中都包含了一項被稱為「服務學習」的內容,它以服務時數為計算標準,通常是零學分的必修課程。服學原本是學生自己發起的新式教育模式,但現在實際上已經腐爛變質,成為學校壓迫學生的一個方式。去年一位南藝大的學生因為服務學習過度疲勞而發生意外,當時也引起了一些討論,但很可惜大多數討論都指向學校的責任問題,而較少批判「服務學習」本身。一年過去,各學校的服務學習也照舊,唯一的改變可能只是幫學生購買了校外服務學習的保險。

什麼是服務學習?服務學習起源於六十年代的美國,在民權運動與杜威的教育哲學影響下發展壯大,而後遍及全世界。它有別於傳統課堂教學的進步教育,使學生有機會利用所學來服務社會,並在反思過程中有所體悟。原本的目標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認識社區,與土地產生連結,並關注社會正義,達成自我教育的目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服務學習最開始是學生自下而上推動的。

但是在臺灣,實際運作的過程中,服務學習就變得有點離譜了。服務淪為打雜,學習變成強制勞動。我曾做過的就包括擦洗實驗室標本、聽演講、幫學系辦活動。而其他的服務內容則包括幫忙key資料、在醫院當志工、打掃教室⋯⋯五花八門,當然還包括一些學生社團的社會服務和校外NGO的志工。而學校推動課程的方式是將服務時數納入畢業門檻,強制學生完成。比如臺北醫學大學的時數門檻就是80小時,門檻最高的是馬偕醫學院,需要200小時,而其他大學的時數要求大多是30到60小時之間。學生被迫用各式各樣的服務來換取時數,而服務內容很多是單一的體力勞動,不光勞累身心也佔用了大量的時間,當然也學不到任何東西。結果,我身邊很多同學都認為服務學習就是為學校當免費勞工,怨聲載道,甚至還有同學擔心服務時數不滿而無法畢業。

其實並不是服務學習有什麼不好,而是現在各大學對服務學習的理解以及實施過程發生了問題。

首先,各學校為服務學習提供的資源和門檻完全不對等。時數門檻前面已經提過,如果換算成課程,大概是每位學生二到五門課的程度,如果計算大學部學生的人數,總時數其實是很可觀的數字。並且,服務學習是教育模式,並不是只要學生去服務就好,還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學習。而相對於時數門檻和課程的理念,學校又提供了什麼呢?建立了服學中心,安排了二到五人的專職成員負責,有時可能還僱用了一些教學助理,僅此而已。要進行校外的社會服務,那就拜託校外的組織去做,如果老師要帶學生去服務,那很抱歉,學校沒錢,只能請老師去自己申請教育部的補助計畫。當然校外的組織容納量也很有限,所以其他的學生就通通安排到校內的單位去做勞動服務,而學校也不用付出額外的工讀金。學生迫於畢業壓力,也不敢違抗。更有甚者,某些學校連帶領同學進行服務學習的老師都不是正式聘用,只有每學期回饋一張獎狀來感謝他們幫忙。而服學中心的幾位專職成員呢?和校外單位的聯絡、各種行政事務已經佔用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省下的時間頂多是宣傳服務學習的教育理念,根本無法進行完整的課程設計。但理念再好有什麼用,學生實際體會到的學習內容就是沒有意義。

除了資源門檻的問題,更嚴重的是有的學校完全歪曲服務學習的本意,以服學之名來限制學生自由,完全就是家父長主義。比如我所在的臺北醫學大學就公然宣稱服務學習是「為了養成學生自律律人、勤勞儉樸、服務奉獻及團結合作的美德」,儼然是一種強制的道德改造。而且這根本矛盾,道德教育根本不可能通過強制的方式來完成,因為道德本來就應該來自於個人的自由意志。而上述幾項道德要求其實也與服務學習沒有關聯,如果強制服務就能習得這些「偉大的美德」,那奴隸制就應該是最偉大的社會制度了。因此學校在要求學生具有種種美德的同時,自己根本不具有教育倫理,妄圖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道德觀,限制學生自由。當然,這種歪曲服學的做法不光是北醫一所學校,查閱各學校的「服務學習課程實施辦法」,一定還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

不僅是學校歪曲服務學習的本意,它同時也剝奪或阻礙學生參與規劃服務學習的權利。我不是說學生不參與實際的服務,而是:各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規劃、決策討論幾乎完全是學校單方面自上而下施加給學生的。學生有話想說?可惜校內各級會議中學生代表只有少少幾個人,對面則是數十位自稱「為了學生好」的老師或行政人員。以臺灣目前學生自治的情況,學生參與被嚴重限縮,在師生間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情況下,服學就變成了校方霸權之下的產物。對於服務的想像和解釋,通通都是學校說了算。當學校宣稱「只要學生願意,掃地關燈也能學到東西。」時,學生根本難以反駁。另外,各位讀者請不要忘記,在美國,服務學習可是學生發起,要求學校配合學生推動的。臺灣的情況,真是天差地別。

最後,除了強制和學校的霸權之外,用時數當作畢業標準也是很離奇的一件事情。各學校各學系當然都有所謂的必修學分作為畢業的門檻,但是這些必修課程從來沒有一個是用上課時數來衡量的。如果用上「微積分」課程30小時作為畢業門檻,各位應該也覺得很荒謬。因為時數不能代表什麼,只能代表那個時間段你存在於那裡,但學到了什麼,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符不符合專業的期待,這些都跟時數無關。而且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上課缺時數但考試成績很好的人,或者上課全到但是吸收有限的人都是很常見的。不論是演講課、實驗課或是實習,都沒有一項是完全用時數來作為評量標準的。唯一只有服務學習是只看時數,時數到了才能畢業。學生學到東西了嗎?通通不考慮。反正學校就是要讓你服務,不斷的服務,夠了時數才准畢業,不太像教育機構會做的事情。有時我還真好奇,這裡到底是大學還是監獄?刑期滿了才能還我自由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