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全球脈動
林琮盛
11 月 27,2015
【中東想想】 以色列如何對付大規模的恐怖襲擊-決戰攻擊之前
若要談恐怖襲擊對國家的威脅,全世界大概沒有幾個國家,能像以色列那樣,常年活在恐怖襲擊的陰影下。生存,是以色列國民由下至上,流淌在血液裡的DNA。一旦威脅到其生存,以色列必定極盡所能,殲滅任何可能的威脅目標。(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就出身自反恐部隊的軍官) 因此,歷經無法計數的恐怖攻擊後,以色列確立了「決不妥協,以牙還牙,速戰速決」的基本原則。為了確保安全,以色列人可謂陷入「偏執」的地步...
書評書介
張瀞文
11 月 27,2015
想想書摘:那些沒被沙推到的狀況題
一九九八年的辜汪會晤,蔡英文最難忘的是辜老的談判風采。 事隔這麼多年,一提起辜老,蔡英文謙虛地說「在辜汪會晤這一路上,我真的從辜老身上學到很多。」 高手過招,幕前的針鋒相對,招招精彩,幕後看不見的角力更是暗潮洶湧。主戲的部分,「辜汪會晤」、「辜江高峰會談」,你來我往,大家各自宣讀自己的劇本,各唱各的調。我方主角辜振甫,在什麼場合要講什麼話,都是原先就準備好的,有媒體發問,...
11 月 27,2015
張瀞文
台灣彰化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一九九○年代末期開始從事新聞工作。目前任職於商業周刊,擔任資深撰述一職。 從兩岸經貿議題入門,之後專注於財經、科技相關報導。近年來深感台灣貧富差距、世代、環境、食安、醫療崩壞問題日益嚴重,於是逐漸把關注重心及報導重點轉往社會及公共議題。希望能盡一己之力,為社會帶來改變,期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未來能夠更美好。
教育文化
路惟舜
11 月 26,2015
陸生納健保有其必要
自2011年陸生[1]來台伊始,三限六不的討論就從未間斷。如今第一屆陸生已畢業,正是檢討過往規定的最佳時機,而近期因為國民黨強橫態度,而躍上檯面的陸生納入健保議題,在各大討論區都火花四射。 談到陸生就不能不提及中國因素,我們必須正視對岸是一個對我們抱有敵意的政治實體,但陸生卻只是個人,這個敵意的對象隨意套用到學生身上,是不公平的。我們應該用更成熟的態度去面對個人與政府的差異,...
全球脈動
楊虔豪
11 月 26,2015
【首爾想想】 南韓反政府示威,關鍵問題在哪裡?
11月14日,首爾出現大型集會示威,八萬群眾走上街頭,對朴槿惠政府發出怒吼。人潮從市廳蔓延至光化門廣場,被喻為是2008年反對開放美牛的燭光示威後,南韓最大規模的街頭運動。 事實上,今年世越號船難屆滿週年時,首爾也發生規模類似集會。能觀察到的是,這樣的抗議活動,在朴槿惠總統任內越發頻繁,從最早的反對國情院干政示威、到今年勞動節集會,人數持續增加,顯示有越來越多民眾對執政當局抱持不滿...
11 月 26,2015
路惟舜
作者為哲學學生,關注政治就如關注吃飯,每天三次。
Peter Enav 溫逸德
11 月 26,2015
中國、台灣和伊斯蘭恐怖主義
在14年前的美國911事件之後,中國迅速與當時正在西方蔓延的反恐風潮站在同一陣線,基於新疆問題,宣稱它也是無預警伊斯蘭暴力的受害者。儘管中國一再表示同情美國的恐攻受害者,它仍對新疆分離份子發動了屬於它自己的「反恐戰爭」,因為它對伊斯蘭恐攻有著第一手經驗。 本月稍早造成129人死亡的巴黎恐攻事件之後,相同的論調再起。上海(曾被稱為東方巴黎)...
全球脈動
,
社會安全
張國城
11 月 26,2015
【時事想想】IS點名台灣,怎麼辦?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點名台灣作為反恐夥伴之後,IS隨即公布影片反點名「反對伊斯蘭國的國家」,其中赫然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引起國人的高度注意,台灣會是IS下一個目標嗎? 台灣唯一可能因為被美國點名而遭攻擊的可能,就是恐怖團體認為對付台灣足以改變美國的政策。因為台灣並不是美國人會大批從美國前來觀光或經商的地區(國際間一般很少有像台灣這樣,有許多持美國國籍的本國人),...
書評書介
盧世祥
11 月 25,2015
【書評書介】 《多桑的世代》──台灣最偉大的世代(下)
書名:《多桑的世代》 作者:盧世祥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1日 幼年接受「修身」教育,是多桑世代有別於其他世代的另一特質。 公學校實施的「修身」科目,經由生活教育,養成孩子們不隨地便溺吐痰、注意衛生儀容、舉止安靜有禮、不吵鬧喧嘩、為他人著想、不給他人帶來麻煩等日常習慣,並實踐嚴守時間、勤勉、誠實、守信、紀律、公德、守法等德行。這一「修身...
教育文化
謝宇程
11 月 25,2015
【學與業壯遊】 制服爭議又被歪樓了!這次可不可以咬死議題,打破砂鍋談到底?
到底,學校有多大的權力限制學生穿衣服的方式?這個問題,可不可以談清楚? 我人生至今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哭泣,是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那天大雨,穿一般的布鞋上學是一定全溼,之後穿著全溼的鞋襪上一整天課,不但不舒服,而且鞋襪超臭。當天出門前猶豫了好一會兒,我知道學校規定穿白布鞋,但下雨天應該不會禁止穿雨鞋上學吧?於是我穿著黃色橡膠雨鞋,穿雨而行,不必擔心溼腳,十分愉快,還有點故意地踏水灘。...
‹
…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