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行音樂與唱片業的黃金時期,非1980年代莫屬,隨身聽與錄音帶大量普及、CD也儼然蔚為風潮,動輒全球千萬張的銷售量、如傳說般的天王天后等巨星如雨後春筍源源不絕,那份光輝燦爛的榮景,以及人們對音樂的珍惜、重視,絕非數位串流流竄的今日可比擬的。
當然,對80年代注重排行榜與銷售量、音樂過度商業化、偏離創作初衷而成為討好大眾的商品等等批判的聲音,也是從來沒有少過;但事過境遷,對比當今唱片業與音樂創作的現況,我們不得不承認:就經濟規模而論,1980年代之所以能孕育出後續的alternative、indie 等另類堅持創作的風格,在全球各地也兼容並蓄地讓許多風格各異的新人、新樂風有被人聽到的機會,和當時商業化的龐大支撐、唱片公司勇於大膽嘗試有著密切的關係。當產業光環消褪,保守心態崛起,被埋沒的,反而就更多了。
再說到「商業化」、「討好大眾」這些問題。先從音樂形式談起:要說1980年代的流行音樂在形式上毫無開創,當然是說不通的;至於「主題偏狹」、「缺乏文化深度」之類的指控,撇開別的不說,光從女性觀點來看,1980年代眾女星大量崛起、攻佔告示牌排行榜、勇敢唱出新一代女性(尤以毫無歷史包袱的青少年文化為主)在性別意識、生活等各方面的想法和自我主張,這一切在三十年後的今天看來,都造成了不小的文化與社會影響力,誰又能說1980年代的歌曲太過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