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洋娃娃革命──手鐲合唱團The Bangles

友善列印版本

近年非常熱門的Netflix劇集《Stranger things》(怪奇物語),以1980年代的印第安納州為背景,透過幾名青少年主角,展開一段恐怖懸疑的冒險故事,融合各種科幻、驚悚元素,無論角色塑造和劇本均引人入勝,大獲觀眾好評;而此劇更受人矚目的一個特點,便是它非常深入完美地體現了1980年代的氛圍。在那個男演員也可以當選美國總統的時代,經濟起飛、保守勢力崛起、社會上瀰漫著對進步科技的樂觀主義;美國政府基於國防及政治上對抗蘇聯共產主義的需要、展開許多不道德的秘密研發計畫例如人體武器等傳言更是時有所聞,這也都成為《怪奇物語》的故事養份。如同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一樣,並向80年代的電視、電影等流行文化致敬;可以看到史蒂芬.史匹柏、約翰.卡本特、史蒂芬.金和喬治.盧卡斯等人的影子。而在當時隨著告示牌排行榜、卡帶、人手一台隨身聽而達到商業興盛最高峰的流行音樂,更不可能在這部影集中缺席;導演杜夫兄弟(the Duffer Brothers)顯然也是在流行音樂浸淫中長大的孩子,精心挑選的音樂不見得是主流排行榜的最愛,但卻精準命中1980年代青少年在叛逆與從眾中拉扯搖擺的共通語言──從英國另類樂團Joy Division到The Clash、Echo & Bunnymen,或孤絕或流行,無一不是在搖滾樂史上留下深遠影響的名團;而主宰了1980年代青少年聽覺的告示牌排行榜寵兒當然也不無例外地收納其中,Cyndi Lauper、Toto、Bon Jovi等天王級紅星皆入選在列,當然,還有至今仍令人難忘的「手鐲合唱團」The Bangles ,也在其中貢獻了一首翻唱Simon & Garfunkel的”Hazy Shade of Winter”。

手鐲合唱團源自於出身導演家庭的柏克萊高材生蘇珊娜.霍夫(Susanna Hoffs,主唱兼吉他)與維琪.彼得森(Vicki Peterson,吉他兼主唱)、黛比.彼得森(Debbi Peterson,鼓手兼主唱)這對姊妹,1980年在洛杉磯組成的三人樂團「The Bangs」,演奏風格以她們青少年時代熱愛的披頭四等搖滾樂為主,為當時興盛的流行搖滾風潮Paisley Underground下的產物;1981年,她們在自己成立的DownKiddie唱片公司下錄製了一張單曲唱片,收錄"Getting Out of Hand" 和"Call on Me"這兩首歌,獲得「警察」樂團(The Police)經紀人Miles Copeland青睞,簽入旗下的Faulty Products。此時安奈特.史林斯卡(Annette Zilinskas ,主唱兼貝斯)加入,並在1982年出版了一張EP,發表"The Real World"單曲。但此時由於某樁法律事件,使她們不得不改名為「手鐲合唱團」The Bangles,於是將第一張EP重新命名為《Bangles》,並在1983重發。後來,史林斯卡離團另覓出路,曾經在The Runaways、Toni & The Movers、Slow Children、Elton Duck等團待過的吉他手麥可.史提(Michael Steele,主唱兼貝斯)加入,「手鐲」就此成行。

1984年,「手鐲」的第一張專輯《All Over the Place》由哥倫比亞唱片發行。其中的兩隻單曲,"Hero Takes a Fall" ,以及英國歌手Kimberley Rew所寫的充滿披頭四風格的"Going Down to Liverpool" ,可說是奠定了樂團流行搖滾的走向;這張專輯雖未大賣,但普遍受到好評,也為她們爭取到當Cyndi Lauper o「Fun Tour」巡迴演唱會開場樂團的機會。

同時,「手鐲」也引起了流行音樂鬼才王子(Prince)的注意,對她們大為賞識,因此把原來寫給自己樂團Apollonia 6的歌曲"Manic Monday" 給了「手鐲」。這首節奏輕快簡潔、旋律明亮引人、歌詞切中上班族心聲的歌曲,不用多說,如今已是19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名曲之一;它快速攻上英美兩地排行榜亞軍,瘋狂大賣,也把「手鐲」推向主流大團之路。

接下來1986年一月發行的第二張專輯《Different Light》中,展現出更為流行的曲風,收錄了曾為Johnny Depp主演影集《龍虎少年隊》(21 Jump Street)撰寫主題曲的Liam Sternberg所創作的"Walk Like an Egyptian",更是一舉奪得告示牌排行榜冠軍。聽說當時她們拿到這首歌時,內部還有過分裂的意見,擔心這首歌會不會風格太過特殊;但事實證明將埃及元素注入流行搖滾歌曲中的新鮮作法,不僅為聽眾帶來嶄新的聽覺經驗,更為她們開拓出一批為數龐大的年輕歌迷,尤其是女性歌迷,原本可能較少接觸搖滾樂的族群,卻都臣服於這首充滿幽默感、活力十足、鮮明愉悅的歌曲中,同時更把她們推向全球舞台。這張專輯另有三首暢銷單曲,包括"Following”、“Walking Down Your Street” (告示牌排行榜第11名)、以及"If She Knew What She Wants"(告示牌排行榜1986年夏季百大單曲第29名)。

然而,隨著名聲高漲,樂團內部也開始起了摩擦,媒體偏好外型亮麗的蘇珊娜.霍夫,但實際上從創作、編曲到演唱,都是整個樂團一起完成的,因此其他團員對於蘇珊娜的備受媒體青睞、甚至參與自己母親執導電影演出的行為略有微辭;她們也離開了合作以久的經紀人Miles Copeland III,並和《Different Light》的製作人David Kahne拆夥,改聘Davitt Sigerson擔綱製作,在1988年推出了第三張專輯《Everything》。雖然背景多舛,這張專輯卻延續了前一張專輯的成功,翻唱Simon & Garfunkel的名曲"A Hazy Shade of Winter"在當年二月登上排行榜亞軍。單曲”Eternal Flame”更是有史以來全女性樂團最成功的一首單曲,成為19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抒情搖滾歌曲之一。聽說蘇珊娜聽從了製作人Sigerson的建議,宣稱Olivia Newton-John在錄音時全裸、達到最佳效果,因此在錄製這首歌的時候,也是全裸上陣。

雖然樂團聲望達到高峰,團員間的關係卻是每下愈況,《Everything》發行後,樂團很快便解散,蘇珊娜找回前製作人David Kahne發行了一張個人專輯《When You're a Boy》,卻是成績普普,其他團員也各自展開計畫自行發展。

後來,蘇珊娜嫁給《王牌大賤諜》(Austin Powers)系列電影的知名導演Jay Roach,並幫電影製作配樂,間或也和前團員有所交集合作;1998年,團員聚首一起幫《王牌大賤諜二部曲:時空賤諜007》(Austin Powers: The Spy Who Shagged Me)配樂,展開重組之路,並在2001年開始錄製新專輯《Doll Revolution》,並產開一連串演出,雖依然生猛,但1980年代顛峰時期的靈光已不復見;2005年Michael Steele 離團,曾由Abby Travis代替,但後來Travis還是被開除了。不過,「手鐲」的生命力仍然頑強,並在2011年繼續推出《Sweetheart of the Sun》專輯,同時持續演出。

當然,隨著世事變遷、音樂圈生態和流行樂市場已今非昔比,如今的「手鐲」,已經無法創造出一首又一首幾乎人人都會傳唱、一聽便有所「感應」的超級流行名曲,但她們為1980年代所創造出的那華麗、流暢、青春活力、充滿自我主張的印象,絕對是那個年代在如今掀起一股懷舊熱潮的魅力來源之一。諸如《怪奇物語》、《一級玩家》所揭示的,那是一個表面上看似以商業、主流價值掛帥,但也擁有最純真的歡樂與美好、最單純的信仰與信念的年代。二十一世紀已經過去快要五分之一,後現代多元價值發展至今,我們或許有了更靈活、更彈性、更多元的思考方式與生命價值,有時卻免不了在爆炸的資訊、各式各樣無法清楚辨識的詭辯言詞和觀念中感到困惑;對1980年代的懷念,或許正是源自這樣一種迷惘與擔憂,以及企圖找回某種單純價值的渴求。或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阻礙進步、崇尚資本主義和威權價值的表現,但說真的,當我們仔細回去聆聽這些1980年代廣受人們喜愛的告示牌流行歌曲、好萊塢電影等流行文化文本,確實還是能從中獲得新鮮的創意活力、豐沛的生命力、以及對藝術本質的尊重,很多特質都仍是當代作品難以望其項背、因而可以被讚頌為經典的;回頭聆聽/觀看/閱讀這些作品,或許,是一種讓我們更能在混亂的現況中,看清該走的路徑的一種方式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