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談判破裂只是前菜 美國對中政策可能更強硬

友善列印版本

熬了這麼久、談得這麼糾結,最後,美中貿易談判終究未如預期,達成停戰協議。無論是美國或中國,都希望達成這項協議,但也因為各自國內的政治考量,只能面臨破局的窘境。

因工作因素,上個月筆者在美國參訪數周,藉此觀察美國國內對於中國的態度。筆者認為,美中貿易戰只是前菜,美國已經站在是否真正採取圍堵中國的交叉口。未來,美國很可能只會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手段,而不會因此休兵。

首先,中國可能誤認為,若民主黨執政,會對中國採取和緩的政策。這是錯誤的理解。當前美國國內的氛圍中,無論哪一黨執政,對中國的態度只會更強硬,而不是更軟弱。

對美國而言,中國當前的表現是對過去40年來的「交往促進改變」政策的一大挫敗。原本寄望於中國能走向更市場化、更開放,乃至於更民主化的「現代化理論」如今完全落空。這種對中國未來的失落感,也呈現在美國人的中國態度上。

蓋洛普民調公司3月中公布的中國好感度調查顯示,僅41%的美國人在今年的民調中說他們對中國有好感,較去年同期公布的53%大減。在此民意基礎上,筆者很難想見,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會成為「熊貓擁抱者」(panda huggers),反而可能出現更多「屠龍手」(dragon slayers),這肯定讓中國駐美國的外交人員十分緊張。

筆者也獲知,中國外交官十分苦惱如何「洗白」中國在美國的形象。就看得到的部分是,他們仍慣用砸大錢的方式做廣告(例如在時代廣場上花上百萬美金做新華社廣告)、支持部分智庫學者為其發聲。但缺乏民主自由信仰的中國,卻很難因此打進去西方的基督教民主文明中。

其次,筆者在和諸多智庫學者、政府官員交流時,不時聽到幾個關鍵詞,諸如:商業間諜、專利竊取、網路安全、市場透明度、平等互惠、印太戰略、戰略競爭等字眼。這些關鍵字句無不透露出,美國對於中國長期「佔美國便宜」的行徑已經忍無可忍,而且不分黨派。

美國國會更是對中國鷹派的大本營。許多和筆者交流的國會議員不時透露出對中國「漸進改革」的不耐,及對中國「說一套,做一套」的強烈不滿。當然,這也不分黨派。

也難怪,當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並聲明將持續談判,此做法不僅獲得同黨議員支持,連民主黨議員舒默(Chuck Schumer)也發聲力挺,甚至贊成「力量是戰勝中國的唯一方式」。不難想見中國在美國國會的艱難處境。

筆者也仔細觀察了美國的媒體,尤其是影響川普甚深的「福斯新聞」。

該新聞台只要涉及到與中國事務有關的新聞,大多數並沒有好話,甚至連近期委內瑞拉內亂事件,都指責是中國在背後支持的。中國在美國主流媒體,尤其是親共和黨媒體的形象是十分難堪的。

對美國政府或國會而言,當前有兩大對中戰略正在同步探索中:一是要求中國經濟上的公平競爭和一致性;二是地緣政治上的圍堵和孤立中國。

在經濟上,美國會不斷強調公平貿易(而非自由貿易),更加要求智慧財產權保護、要求中國開放更大的市場,以及擬定對中國的經濟競爭策略;政治上,會採取逐漸和中國脫鉤的動作、加強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化進程,及對中國更嚴苛的執法。

前白宮首席策士巴農(Stephen Bannon)曾為川普在2016年大選擘畫財經政見,從不斷警告中國帶來的危險,「對中國軟弱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政治在推動經濟。」

因為他認為,中國正對美國展開一場「經濟超限戰」,即使美中達成貿易協議,仍無法化解中國構成的無數危險,破壞美國仍是中國核心目的。這樣概念已經不是巴農所獨享的觀點。

尤其,當美國國內經濟數據亮眼,包括美國首季經濟成長超乎預期,對中國加徵關稅,並未如外界擔心大幅提高美國物價影響民生,加上美國人對中國反感日增等背景下,採取「經濟民族主義」路線的川普更不可能輕易和中國簽下停戰書。

因此筆者大膽預測,美中貿易戰只會是美中關係惡化的起點。未來,美國(行政和立法)會採取更多手段對抗中國,而這樣的對抗將是有史以來,首次有十兆美元量級的兩個超級大國的一大競爭,無論結果為何,必將改寫人類歷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