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為了什麼?

友善列印版本

賣雞排的博士和吳寶春申請EMBA佔盡了最近的新聞版面。一個受過高等學術訓練,卻從事企業家口中低技術性工作; 另外一個沒有太高學歷,卻試著踏入學術殿堂。兩個人在台灣引起同樣高度的討論,也同樣讓台灣社會反思教育的意義。

我們受教育是為了什麼呢? 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我常和室友激烈的討論。教育是為了知識上的傳授,讓你知道F=ma? 讓你知道國民黨政府幾年來台? 還是像雜誌所寫,是一種態度的養成,讓你更符合社會規範,讓你對」成功的人」更懂得學習崇拜?

 
教育是該教你如何思考? 還是該教你怎麼做? 是要教你認真相信?還是要教你勇敢懷疑?

在資本主義和企業的需求下,知識的傳授好像已經成為我們教育的主軸了。企業家們不見得在乎你喜歡科學家的歷史故事; 不見得在乎你享受科學背後的哲學思維; 更不見得在乎科學已成為你生活的一部份。他只在乎你能否在短時間內套用某個公式來解決問題,在乎你是不是能快速的發展出新產品來擴充他的資本額。漸漸的, 你愛的科學故事和哲學思維都只是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的事罷了。科學,哲學,歷史,美⋯⋯ 這些曾經是一體的學問漸漸分道揚鑣。很多學工程的人就因而覺得社會議題不關己事,藝術創作只不過是無病呻吟;學藝術人也慢慢覺得工程只是短視近利的粗俗商品。

一味迎合企業的教育如社會思想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一樣,被以金錢為導向的社會漸漸的異化了。生產線上的員工們被簡單的劃分到不同的職務,鎖螺絲的你就好好的鎖螺絲吧;裝車門的他就乖乖的裝車門吧,你不必對你所製造的車有任何情感或責任,因為重點是如何快速的生產一部車幫助公司降低成本增加營利,其他的根本沒你能參予的事。

或許是為了效率吧? 我們台灣的文化一向崇尚效率,就連教育也不例外,雖然乍看之下我們好像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實際上卻不一定! 牛頓運動定律不懂沒關係,F=ma背起來解題最有效率; 外語不會說沒關係, 單字背起來考試最有效率; 想要提升台灣的足球不去鼓勵小朋友享受足球的樂趣而是送小朋友去巴西...這樣最有效率? 然而,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學到自然科學核心的驗證邏輯嗎? 可以學到社會科學對人的關懷和共善的思辨嗎? 可以學到藝術對美的欣賞與堅持嗎? 我想,這些都不是所謂效率或急就章下的思維和決策可以培養出來!

那如果教育不是為了就業是為了什麼呢? 而終究教育的意義和本質是什麼?

我認為教育的意義之一是幫助人們找到在社會上適合自己的位置。因此 「自由」才在教育和社會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擁有自由不受壓迫的個體才會真實審視並選擇自己所愛的。不管你是認真相信的insider或是勇敢懷疑的outsider,在自由的環境中,你才能安靜自在地傾聽自己的聲音,或追求或創造那個屬於自己熱愛工作。知識的傳承當然也是教育的本質之一,但深刻的知識應該是成為內化到個體內可以自由應用的資料庫,而不應該是成為沒有經過反芻的答錄機。教育應該不只是教人獨善其身,也應該由衷的關心他人並為社會上的事物付出行動。

也許對於雞排博士和吳寶春,職業的選擇並不是求學的目的,或許他們學習和受教育只是一種習慣,一種愛智的表現,那麼雞排博士和麵包碩士,有何不可?

關鍵字: 教育知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