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時代裡的大國崛起想像:從《英雄》到《戰狼2》

友善列印版本

〇〇二年年底張藝謀的《英雄》上映,創下驚人票房,成為中國大片時代起點。所謂的大片,原來是指高投資、大卡司與亮麗票房的好萊塢電影,伴隨中國電影體制製作、發行與放映的體制鬆綁,民營公司可進入電影業之後,迎來中國的大片時代。從二〇〇二年迄今,中國電影市場快速成長,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市場。

在電影銀幕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大國崛起的想像,從《英雄》、《孔子》一路到今年票房高達五十六億人民幣的《戰狼2》。《英雄》與《孔子》告訴你什麼是中國式天下,《戰狼2》告訴你什麼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中國力量。

秦始皇成英雄

《英雄》根據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改編。電影裡,甄子丹、梁朝偉與張曼玉分別飾演的劍客長空、俠侶殘劍與飛雪各有刺秦之決心,秦王也下令捉拿三人,凡能緝拿長空者,可近秦王二十步,擊殺殘劍、飛雪者,可近十步。李連杰主演的劍客無名一心刺秦,分別尋求長空、殘劍與飛雪的支持。長空在與無名的比劃中佯裝落敗,無名憑著長空的劍作為證明,在刺秦之路上過了第一關。劍客殘劍,曾深入宮廷行刺秦王,但就在垂手可得之際,「天下」的念頭讓他放棄刺秦。殘劍贈劍無名成全他的刺秦行動,但也以「七國連年戰亂,只有秦王能一統天下」相勸。飛雪則是義無反顧地支持無名的刺秦之舉。

劍客無名領著長空、殘劍與飛雪的劍,終於坐在距離秦王咫尺的位置。然而,無名聽了秦王滔滔不絕的天下大計之後,腦中浮現殘劍所說的「天下」兩字,放棄刺秦。無名步出宮廷之際,千萬枝飛箭射向無名。正是無名的殉身,成就秦王偉業,電影的最終的最後一幕,是象徵秦王偉業的萬里長城,字幕上更寫著「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統一中國後,結束戰爭,修建長城,護國護民,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史稱秦始皇」。

中國式「天下」

《英雄》是一則政治隱喻,秦始皇的威權加上無名的獻身,使得天下大業得以完成,現實中的天下想像,也在《英雄》之後接續進行。二○○五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趙汀陽出版《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一書,原來專志研究西洋哲學的趙汀陽,轉而從事中國與西方政治哲學的比較。《天下體系》裡,他指出,中國政治哲學思考的順序是天下→國→家,西方則是個體→共同體→國家。在西方理論裡,國家已是最高單位,至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在理論上,西方創設了國際關係理論,在現實上,也設立了聯合國。

但國際現實是衝突不斷,聯合國也無能力處理,在趙汀陽看來,這是西方政治哲學視角的根本缺失,畢竟,視野只到國家沒有上升到世界。依其推論,中國政治哲學的天下,恰好能夠彌補不足。在中國的天下實踐中,便是擁有天下者的地方性統治,從商周開始的朝貢體系,便是保證穩定秩序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朝貢體系本身也有變化,例如從原初法定的朝貢原則(如天子與諸侯土地與軍力的分配比例)漸次加入邊緣國家的自願性朝貢。《天下體系》並非只是書生之言。

二〇一二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承接中國組織部交辦的研究案,研究課題正是中國夢,趙汀陽也成為研究課題中發言最為積極者。在大國崛起的年代裡,像趙汀楊這樣的學者不在少數,甚至也有人帶著激情重新評估朝貢體系。天下,從電影裡將秦始皇專制合理化的劇情延伸為從中國本位出發的世界政治秩序想像。

重塑孔子

大國崛起的年代裡,人們看到的是秦始皇的天下霸業而非他的無道,與此相同的是孔子。孔子在文革時期的「批林批孔」運動當中受到嚴厲批判,三十多年後形象大逆轉,成為強國的支柱。

〇一〇年,《孔子:決戰春秋》上映,導演是中國電視劇的重要導演胡玫,轟動一時的《雍正王朝》(一九九七)與《漢武大帝》(二〇〇四)、《喬家大院》(二〇〇六)正是她執導的作品。三部都是歷史劇,前兩部作品都強調賢明君主透過改革強化中央力量,進而創建偉業的過程。在胡玫眼中,歷史劇無論是雍正或是漢武大帝,都應從「新歷史主義」的觀點出發,她所謂的新歷史主義就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歷史。現代人的眼光到底是什麼?

在胡玫的歷史劇裡,不約而同著重歷史主角個人的性格、處境、判斷與決策,而她所選取的歷史主角都是造就偉業的皇帝或是追求國家變革之道的商賈。就像《雍正王朝》與《漢武大帝》裡的雍正與漢武帝透過宮廷鬥爭,穩固權力進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終創偉業,這與《英雄》有異曲同工之妙。《喬家大院》雖然轉以商人為主角,談的卻是商人謀思以商富國之道。

大國崛起時代的孔子

《孔子》裡的孔子,在魯國除收徒傳道之外,也獲魯王的賞識,漸次提拔至代國相,主政之後的孔子,在夾谷之會的齊魯君主會談中,展現軍事謀略與外交談判長才,向齊國要回了魯國的利益。從政後的孔子聲譽卓著,不過,他廢三桓的主張,卻因此得罪大臣季康子因而被迫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其間,曾獲其他君主之邀暢談何為理想的天下,但在各國對峙、上下交相賊的年代裡,他的理想只能是耳邊風。更多時候,他和追隨的弟子們歷經飢寒甚至為軍隊所追殺,但他仍在困頓之際著書立說。孔子周遊列國從知天命的五十五歲到白髮斑斑的六十八歲。最終,也已垂垂老矣的季康子召回,孔子才踏上魯國的土地。

胡玫之所以拍《孔子》,理由在於「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學重新回到我們身邊。⋯⋯孔子這個我們為之驕傲的思想家、偉人又重新回到我們的祖國」。胡玫沒有解釋的是為什麼這個思想家在電影裡卻成為為了政治理想不斷奔走的老人?胡玫的丈夫、國家主義色彩鮮明的政治評論家何新在他所寫的《聖者˙孔子傳》(二○一四)恰好對此提出補充。何新筆下的孔子,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孔子,孔子與其弟子就是一個儒家政團,他們為自己的主張周遊列國,找尋實踐政治理想的君主。將孔子政治化的目的何在?尾隨何新重新詮釋孔子,網路上署名衝擊力的作者在〈一代新王之宏圖〉更在何新的基礎上指出重提孔子的現實意義,孔子從人本主義出發構築的思想體系可以仁概括,這是孔子後世大一統的價值基礎,也應是現實中國的價值體系。事實上,這個價值體系與官方力倡的和諧社會的內涵相互呼應。

《戰狼2》:庸俗不堪的強國夢

二〇一七年,中國最賣座也是刷新票房紀錄的《戰狼2》,則是庸俗不堪的強國夢想像。片名中的狼,是獨來獨往的凶狠動物。電影主角冷鋒,原為解放軍特種部隊成員,因為毆打強拆百姓房屋的不法建商被迫離開軍職,而後前往非洲發展。在現實世界裡,中國已大舉投資非洲多年,電影裡的冷鋒就是中國象徵。他為當地帶來食物乃至中國茅台,深受歡迎,他一身健壯身材,在海灘踢足球更勝非洲人,甚至也有個非洲乾兒子。

冷鋒所處的國家發生叛軍革命,不少中國人與援助非洲的醫療人員受叛軍控制。冷鋒不顧危險深入其中,不用多想,他像中國藍波也像中國隊長那樣順利完成任務。他所營救的對象也包括美國金髮美女,她求助美國大使館無門,倒是中國人救了她一命。

摸著石頭過河的彼岸是美國

今年十月,中國推出《戰狼2》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消息一出網民一片嘲諷之聲。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件事卻極具象徵。「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名言,其意在於改革過程如同渡河,必須摸著石頭以免被急流沖走。有趣的是,過河多年後,人們也在問渡河的終點在何處?答案是美國!

美國是中國的政治潛意識,中國要和美國一樣成為世界強權,中國要和美國一樣有個好萊塢那樣可以影響全球的軟實力。《戰狼2》進軍美國好萊塢象徵的奧斯卡,像是對美國說美式英雄中國也有!未來幾年,像《戰狼2》這種憤青激情的愛國主義電影不會少,微妙的是,近幾年好萊塢電影為了以合拍片資格進入中國市場,加入中國情節與演員,好萊塢會不會為中國式英雄推波助瀾,值得關注。

關鍵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