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literally, no “the Voice of Taiwan”.

友善列印版本

你看過或知道「The Voice」, 或「中国好声音」嗎? 這兩個節目,前者是美國NBC公司在2011年開始製作,後者是去年由中國浙江衛視開播的真人歌唱節目。參賽者在初選的時候,由四位評審坐在背對參賽者的椅子上,只憑藉從耳多聽到的歌聲,來決定參賽者是否入選比賽。這樣的評審方式, 因為不受到參賽者本身外型因素的影響,所以能客觀地決定入選比賽選手的資質或演唱實力,因此大受歡迎。

實際上,這個節目構想,最早是源自荷蘭,因為概念非常成功,所以受到世界各國仿製 (需要向荷蘭購買節目版權); 包括英國 (The Voice UK),泰國 (The Voice Thailand) 與美國等等;而美國承襲一貫地把自己當成世界中心的傳統,就像把大聯盟冠軍賽稱「世界大賽」一樣,美國版的節目名稱就是「The Voice」– 省略掉國名的隱含意義,即為「我們的歌唱比賽冠軍就等於是世界冠軍」,或至少有這樣的意味吧。
   
這個節目是真的蠻好看的。 在美國版的節目中,四位評審都是流行樂壇上不只是赫赫有名,更極具強大個人魅力與風格的人物 [1]。 參賽者看到背對坐著的偶像因為自己的歌聲轉過頭來的時候,常常感動地大叫或是流淚。 

而評審們也都秉持著音樂人的專業與愛才惜才的心情, 有時像是尋獲知音有時像挖到寶一樣,對參賽者的表現與實力表達激賞與鼓勵。 這些超級大牌有歌神與天后地位的評審們,常常也因為要爭搶參賽者到他們自己的隊上來而互相抬槓,這些都是除了歌曲好聽之外電視機前的觀眾最愛看的原因。

中国好声音在播出之後也是受到廣大好評;不只收視非常亮眼,許多參賽者的表現也都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受到眾多觀眾的支持。 喜歡看這類節目的原因,就是希望支持的參賽者可以一路挺進到決賽,拿到冠軍。 因為一個簡單地幫她(他)加油的心願,如果參賽者有好表現,自己也跟著高興。 

例如,在最新一季的美國版的節目中,有一位高中生崔文杭特 (Trevin Hunte),在初選階段就一鳴驚人,他廣闊的音域又能低沉又能飆高又充滿磁性的歌聲讓四位評審讚嘆不已,在確定入選比賽之後他卻在節目中說,其實一直以來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因為中學時某位老師曾對他說過一句話, 認為他不會成功。 而這樣一位個性靦腆但歌聲充滿魔力的參賽者,便能牢牢抓住觀眾的心,為他加油;尤其當比賽進入第二輪,聽到他唱著那首「Take a look at me now」,說這是唱給那位不看好他的老師聽的時候,看到他在台上一邊唱一邊留下眼淚,終於走出別人設定的框框,找回自信,相信許多人也都為他的表現與努力動容。
   
在台灣,看過美國版「The Voice」與中國版的「中国好声音」的人應該不少。 很自然地也會去想,如果台灣也有這個節目,大概會請誰來當評審?能夠符合歌壇神一樣地位的並且充滿強大個人魅力能讓人感動得尖叫流淚的恐怕也只有那幾位吧!

搜尋一下網路,發現台灣的確也會有這個節目,似乎今年就要開播[2];版權一樣是要向荷蘭購買,嘗試邀請的評審也是花費心思要去找最大牌而且是能給參賽者帶來成長的人物。然而節目的名稱,好像是要定名為「華人好聲音」。咦?有「The Voice UK (英國好聲音)」,「The Voice Thailand (泰國好聲音) 」,也有德國,印度,印尼,愛爾蘭,阿根廷,墨西哥…版的,英文名稱也都有各自的國名,但是沒有看過有一個版本是用人種?或民族?或語言來分類的。如果類比一下, 那就會有,比如說「安格魯薩克遜人好聲音」,「拉丁人好聲音」,「斯拉夫民族好聲音」,這樣的節目名稱。台灣版的「華人好聲音」在世界上實在是蠻獨特的。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用「The Voice of Taiwan (台灣好聲音)」,那參賽者的來源會有侷限性。然而這樣的擔憂恐怕只是多餘,畢竟只要節目對各國開放就不是問題。各國版本的節目, 也不會限制外國猜賽者的參與。例如今年美國版的節目中, 就有一位來自英國,精確地說,來自蘇格蘭的參賽者參加, 並且一路過關進入決賽。也有一位墨西哥裔的美國人, 在比賽中演唱好幾次拉丁文歌曲。 

也有人會說,韓國版的節目名稱,也是「The Voice of Korea」 – 而這是南韓電視台製作的節目。可是畢竟,這是因為南北韓屬於同一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相信如果有北韓的參賽者也可參加。但是台灣版的「華人好聲音」,卻似乎隱含只有華人才能參加?那麼在台灣公認歌唱實力最堅強的原住民同胞不就排除在外了?當然這絕不可能是節目製作的本意, 原住民同胞朋友也一定可以參加台灣版的節目「華人好聲音」,那一開始節目名稱就叫「台灣好聲音」不就好了嗎? 
   
為什麼不能叫「The Voice of Taiwan」與「台灣好聲音」? 有人會說,我只想看節目聽歌看表演,討論這個牽扯政治, 很煩。可是實際上,卻是外在的政治因素會主動影響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單純的事物,比如說一個歌唱比賽節目。既然寫在想想論壇,就假設讀者不是如上愛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並且, 想想與討論「華人好聲音」這個名稱,其實有必要性–如果有香港參賽者(華人)來演唱廣東歌曲,或是有參賽者演唱英文歌曲–這必定都是被允許可以參加的項目,可是如果有其他非華人國家的參賽者,難道就不能加入比賽了?如果節目製作單位的本意是不想要侷限於「台灣」兩字,然而它的實際作法卻又掉入了「華人」兩字的框框,那是不是有點像是削足適屨一樣,荒謬而多此一舉?

中國戰國時代的文學家與政治家李斯曾寫過一篇諫逐客令;文章中說,如果秦王愛聽的愛看的愛賞玩的非得出產於秦國秦地不可的話,那請把那些進口外來的名畫古董樂器商品都捨棄吧。當然別國的人才也就不會為秦所用了。 

為一個單純的歌唱選秀節目,寫這樣一篇落落長的文章實非本意;但是實在是因為節目製作單位本末倒置的邏輯, 並且可能產生反效果的作法,讓人覺得有必要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這樣?而答案其實也已經呼之欲出。因為如果節目製作單位的原意,和戰國時代的李斯一樣,是對任何國籍與語言都能開放的話,那什麼名稱都不是問題–既然什麼名稱都不是問題,應該就可以是「The Voice of Taiwan」。 

擺在眼前與之相反的事實結果,告訴我們的,便是存在著一個和上面所述的不同的原因。這個原因是什麼,不妨想想, 也不難想像。總之,因為這個原因,名副其實地–literally, there is no “The Voice of Taiwan”.

2013/7/20編按:歌唱選秀節目在中國大受歡迎,規模越來越大,也有越來越多台灣藝人投入參賽。最近,其中一節目中更產生了一個令人不知所以的地名:「中國台北屏東區」,顯見選秀節目也難以與認同政治脫鉤。是故,想想論壇重新推薦此一談論相關題目的文章。

[新聞] 惹議!台灣歌手稱來自「中國台北屏東區」

[1]:The Voice (U.S. TV series)

[2]:[閒聊] 20121003 華人好聲音

關鍵字: 阿根廷歌唱選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