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2012年對工運而言可以說相當忙碌。有積欠資遣費與退休金的華隆案、榮電案和關廠工人行動。基本工資凍漲、勞保勞退基金危機。到最近產發會議沒有共識的人力政策建議。然而這些議題的輿論通常指向政府的治理危機,當政府兩手一攤宣稱無力解決,工運就顯得一籌莫展。我想指出,當批判集中於國家政府時,就會忽略當前的最終問題根源來自資方在台灣橫行無阻,才造成今天的血汗之島。
台灣的勞工運動長久以來一直不甚發達,在冷戰全球架構下,作為美國的反共前線基地,社會主義思想自然難以深耕。黨國體制霸權既壓制私人資本,也透過閹雞工會控制勞工。近代臺灣的工運一直到80年代黨國體制鬆動後,才逐漸發芽。而80至90年代台灣的政治圖譜,則形成由市場自由派與民間社會派匯集於民進黨,以聯手對抗黨國體制的奇怪情景,工會只成為其中一支外圍運動團體,政治影響力有限。
在市場部門與社會部門都同國家對立之下,工運論述以批判政府為主,政府成為勞資爭議的最前線,所以在台灣從未發生尖銳的勞資衝突。我們在批判22k的政策時,忘記資方藉此惡意壓低人事成本。基本工資爭議與反對改革勞退基金,政府背後有資方的壓力。增加外勞配額與倡議本外勞工資脫鉤,更是資本家追求利潤不顧社會成本的血汗政策。但是至今這些資本家仍未受到嚴厲的譴責與批判。
可以說,台灣少有以勞工為主體的「勞資政治」,一方面政府成為資方的緩衝區緩和勞資矛盾,另一方面勞工難以團結起來,透過工會影響權力核心。當前台灣中產階級快速無產化的趨勢已經明顯浮現,工會應該作為重要的政治議程,方能解決持續惡化的勞動環境。在德國,正是因為有強大的工會做為後盾,勞資雙方政治實力均等,勞方得以爭取更好的薪資水準,無須依靠政府訂定最的基本工資。
當前檯面上的四大黨派,仍然沒有一個黨以工人為主體,採取勞資政治的路線。我們無法一廂情願地幻想,再有一個企業會大發慈悲地分配利潤,或是某天某個政治人物上台就會好好照顧勞工。除非今天做為受薪階級的勞工願意團結起來組織工會,為了自己的生存同資本家進行政治鬥爭,工會正是為此存在,保障和改善勞工生活的勞工利益團體,這也正是勞資政治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