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作品】假如我是鳳源里里長–我們的水、空氣與生活

友善列印版本

酷熱、無事可做的暑假午後,我對玩著手機遊戲的小學三年級的姪女說:「姑姑帶你去海邊玩好不好?海邊很近耶。」小姪女看著螢幕,用那種「我知道大人在騙小孩」的語氣「拆穿」我說:「騙人,哪裡有海邊可以玩阿!」我才知道,這一代生長在沿海村莊的小孩,可能已經不再有海邊的成長記憶了。「但是媽媽會帶我去游泳喔」,小姪女強調。去哪裡游泳、玩水呢?答案是村莊附近的焚化爐游泳池,這是現代的親水經驗。

海邊在哪裡呢?

其實海很近的,作為高雄市西南沿海的六里之一,曾經,大林蒲村莊內的國小後門就是海堤,聽父母親那代的長輩說,那時去後門倒垃圾時,很多學生會越過海堤,跑到海灘去戲水玩沙子。海那麼近,教室裡都可以聽到海浪聲。而就一代人的時間,高雄被指定為工業之城,於是徵收農田作了沿海石化工業區,然後用工廠事業廢棄物填起海,接著建造更大條的馬路,讓卡車來往於貨櫃、工廠、碼頭之間。陸地往西推向海洋線,大林蒲與海便隔著大馬路、廢棄物填海地、高高的海堤防,以及丟在海裡的「石肉粽」消波塊。

而村莊與現代的港都高雄隔著東北方位的石化工業區,如果你從高雄市區來(如果有人真想來看一眼被工業圍村的地方),必須先通過與重工業工廠比鄰的「煙囪大道」,有時候坐在車裡,關起車窗,依然會聞到濃濃的廢氣味。就這樣,吹東北風時,石化廢氣帶進村莊每戶人家,窗戶關再緊都沒用。夏天時,海岸帶來鹹鹹濕濕的西南海風,可以喘氣一下。但是,這一年中一點的小喘息機會,卻有可能在「豪華遊艇夢」中消失,財團看上了這塊海岸線,欲在此蓋起遊艇區。不知道,以後西南海風裡會有什麼?

這是沿海村莊的水與空氣、日常生活。

如果我是大林蒲鳳源里的里長,我想要守護這裡的水與空氣,記憶與生活。

(1)水

作為海島人,我們應當都擁有一段海岸線,沒有人可以以任何理由壟斷。海岸線是人民的,沒有財團可以買下,將人民阻擋在外。

如果我是鳳源里里長,我會和居民一起守護海岸線,除了讓財團開發成工業區,我們有更好的選擇。我會讓居民和海岸更親近,推動「難星計畫」填海造路區為親水生態園區,拒絕財團壟斷。在親水生態區中,我們集結居民、生態、藝術的力量拒絕單一的開發想像。在高雄走向後工業時代,我們需要留給長期背負經濟發展代價的居民一個喘氣、留下記憶的空間,也作為高雄從重工業鋼鐵與石化中轉型的見證。可以像丹麥,將水邊景色留給人民(參考資料一)。可以像日本的豐島,雖然長年因為掩埋事業廢棄物,造成人口外流,也被負面地認為是「廢棄物之島」,但藝術的力量讓島嶼重生,作為「瀨戶內海環境藝術節」其中一座邊緣島嶼,結合環境與藝術而重生。

(2)空氣

在大林蒲,每年有好幾個日子,一下雨、一入夜便聞到惡臭的廢棄。臉書的社團中開始有幾個居民po疑問惡臭從哪裡來?有些熱心的里民回覆說剛打了1999。

次數太頻繁,但是居民的力量仍然分散,我們沒有一個平台告訴大家正確的處理流程。我們需要一個能夠集結居民,一起守護空氣、監督工廠廢棄排放的平台。訓練大家了解檢舉流程,留下記錄。平台提供資訊,也讓居民互相交流,集結守護地方的力量。

 

參考資料:
1. 最美麗的「水岸第一排」不屬於建商和富商,所以我們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市民

2. 客家新聞雜誌 瀨戶內藝術祭(三)-邊緣島嶼再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