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比賽學生組優選作者,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學生。
空氣潮濕,山雨欲來,下了高速公路彷彿就可以聞到瀰漫著濃濃鹹魚味的海,那是外地遊子無論離開多久都深藏在記憶底層的「家」的味道,濕鹹黏膩。或許外地人不解這刺鼻難聞的氣味為什麼無法消散?但我比誰都清楚。這是因為海的另一端是一所半夜魚市場,無論再嚴寒的冬季、再炙熱夏季,他們從不喊苦、不怕濃濃的現宰魚腥味,堅持的便是撐起一個家的責任,展現出的正是屬於基隆人的堅韌個性。
從十八歲開始離家,我總不間斷在這片土地上駐足,不論是旅行或唸書,在這樣看似被生活充斥的忙碌的生活裡,總有戀家的人問「妳不累嗎?學著放鬆一點吧!」下一個問題多半是「妳多久沒有回家了?什麼時候要回家?」「現在。」最近一年看著新聞上重複播放著基隆的不堪,上至離婚率最高、快樂指數最低的數據,下至地方政治人物的陋習。腦中不斷翻滾的是關於「原鄉」的思緒……。
我想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是相當內在的反思,身為一名學生我不知道自己夠不夠格談?卻深知這個認同足以讓我在面對不同議題的時候,能夠確立自己所堅持的立場並中獲得勇氣、來面對真實自己。然而,我在隔著電視機看著那些畫面心燃起一股十分錯置的感受,甚至想要回到18歲早已遠遠離開的基隆,可是當我回到家,卻很彷徨,發現用要自己的力量走進全世界不難,但是要能夠心安理得地留在自己的家鄉卻十分不容易。
我的家正佇立在基隆的市中心,廟口,從小到大見證著這個城市的興衰。過去的基隆之於台灣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經濟開始逐漸起飛時,從世界各方的物流紛紛湧進基隆。爺爺曾經說過在經濟全盛時期,基隆的人口雖然只有五、六萬人,但廟口早儼然已經是商業的中心,人潮十分眾多。賣豆花起家的基隆三兄弟是在地有名的點心,有天老闆和我提起:「從前,沒有陸客來台時,我們做生意交的是心,每碗都是基隆人從黃豆熬煮到滑嫩豆花的心血及誠意,顧客的微笑就是最好的報答。但自從整個廟口充斥著陸客,他們將店面坐到讓人感受到人聲鼎沸的熱鬧,實質卻是五六個人點一碗豆花公家吃,彷彿打量著跟他們賣的有什麼不同的比較心眼,真的讓人很懷念從前的那些單純!」我聽著將這些話擱在心裡。但我卻知道,比起一昧的向陸客鞠躬哈腰,身為這個社區的人民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如果我是里長,我會先分析出為什麼在地的基隆人已經先邊緣化了自己,而廟口正是基隆的領航者。我想必是基隆的就業機會少,且傳統產業已經逐漸蕭條。從前的報關行、舶來品店已經被台北的百貨公司比下。年輕人,對家鄉的前景不敢有期待,但卻真的很少有人願意跳出舒適圈來為基隆擬訂個長遠的復甦計畫。
如果我是玉田里里長,我會廣博廟口的小吃文化,和攤商進行溝通。在一定的程度下技術轉移,讓基隆對餐飲有興趣的孩子可以學到獨特基隆人的「口味」。甚至可以外包出口,不只將這些美好留在基隆,而是散佈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倘若有一天,當人們想起了美食就直接和基隆廟口產生記憶的連結,那就是成功的一大步。而這項計畫更不是一昧的紙上談兵,我在假定這個草案時,已經真正的和廟口的商攤談起這項我計劃中的想法,他們的態度都十分開放且樂見。因為,大家都認同,基隆必須在基隆人的手中被拯救。基隆的孩子不該輸在起跑點,我們所缺失的是傲視全台的宏觀角度,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就因為自己是基隆在地的孩子,我比別人更清楚這點。
倘若我是里長,我必會積極的邀請許多業界的名人來演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讓我們看得更高更遠。不再只是羨慕別人的成功,而是憑藉著人家的經驗,來思考自己的方向,改變自身的腳步。基隆目前的問題,包含傳統產業還未重視年輕人的潛力與重要性。城市必須思考自身的獨特性。
而文化,究竟該從何建構起?我不斷的思索著。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一席話撥動我的心弦-「當你為社區興建圖書館,就像為一個沙漠引進一條水流不竭的溪流。」沒錯!就是替社區建立一個專屬的圖書館。21世紀已經是個知識經濟的大時代,知識管理已是各行各業爭相學習的技巧。而廟口攤商的孩子有許多都是新住民子女,圖書館對於他們來說相對的更為重要。因為圖書館不只是可以讓孩子下課有個去處,更可以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充實自己的能力。而我也會在興建圖書館時招攬志工來協助閱讀學習的推動,強化在地圖書館的價值與功能。希冀從我這條小支線始至基隆的各個社區,用行動打破外界對基隆是「文化枯井」的既定印象。
基隆是一個對傳統信仰十分虔誠的城市,源自靠海的人大多信奉天上聖母後至廟口奠濟宮樹立起經濟的繁榮。我認為,這樣的傳承下來精神是樸實的基隆人懂得飲水思源的美德。而在廟口鄰近的宮廟文化更是非常盛行。在各大慶典中總能看到各宮廟培育出來的八家將、宋江陣、蜈蚣鼓陣、獅隊、龍隊等學習陣頭的孩子。然而社會的現實面正反映著這些會選擇學習陣頭的孩子,大多都是在學業成績上的表現較為不理想。
但是我看到的卻是這些孩子在出陣時所展現出的「自信」。如果我是里長,我必會加強的請他們的教練協助宣導孩子更為正確的價值觀,並且提撥經費給予這些學習弱勢的孩子補救教學,讓他們都能夠發掘出自我的潛能。以自身的例子來告訴更多同齡的學生,他們正在做的正是建立社區特色的大業,而非歹仔。我們大人需要給予他們的是更多的鼓勵及掌聲,更深的了解這個鄉里孩子的需求。並且會在特定的節日舉行一系列的活動,讓更多觀光客可以在逛街之餘看到基隆陣頭小孩的不一樣,更多的將這樣的精神傳播至台灣各個角落。
我記得母親曾說過他們這個世代的人已經過了大半輩子了,誰成為執政者對於他們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投票成了一種形式而非期待。但我心裡的那股年輕夢,好像就不甘這樣被主導?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選擇回到基隆、回到我的家鄉。因為我的生活就是在這個城市,如果連在自己的家鄉都找不到自己的的身分認同,那麼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都不可能再找尋的了。
我知道,自己對於所在的鄉里甚至基隆都還有無限的期待,也知道那些要給它們賦予新的生命,都需要我們年輕人勇於站出來進而形成改變的力量。假如我是玉田里里長,不!很快我就會實踐這些藍圖,所以它不會是一道假設題。因為總有一天我也會站到真正的政治舞台上,決定的基隆這個小社區人民的生活價值。我不會忘記318那晚,立定志向的自己。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也一定會牢牢記得那個晚上-流著淚,高喊台灣加油,基隆加油的自己!